考古博物館是江蘇首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專題博物館該館以“遺址—地層—遺跡”為基本邏輯用成套的器物組群展示吳地人類歷史文化的演進歷程致力于打造貫穿考古全生命周期的展示、研究和探索平臺館藏以蘇州市考古研究所藏品為基礎精選1200件(組)出土文物涵蓋陶瓷器、漆木器、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等其中超過五分之四的展品與遺跡為首次亮相揭開了江南地域文明的神秘面紗帶領受眾沉浸式體驗富有趣味的考古世界腹身呈扁圓形,底部為圈足提梁為雙股弧形結構,連接壺口兩側其獨特造型十分罕見為良渚新出器型經過淀粉顆粒檢測其殘留物為芋艿壺身雖歷經歲月洗禮仍可窺見原始陶器的實用與古樸這4個箭鏃中有兩個形制較為相似另兩個為鏤空樣式它們原本應是連接著木箭桿用于作戰但木料已不知所蹤這是目前蘇州地區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器具有典型殷商文化特征為中原文化向江南地區傳播提供了新的實證吳市銘文筲是一件楚國量器器身呈圓筒式,腹身
周圈飾三道凹弦紋器底鐫刻楚篆,器口沿亦刻有少量文字經科學測算其容量為1.14升結合器身銘文推測該器或與征收糧稅有關對研究度量衡有重要意義蘇州出土的“吳市”陶文是繼廣州“女(汝)市”、上海青浦“吳市”之后南方地區發現的第三批秦陶文“吳”字筆劃平整,為新發現字體“市”字與秦統一后北方六國舊地“市”字陶文相似“吳市”指吳縣的市場是負責管理商品交易的機構其發現實證秦代已在吳地推行“市亭制度”為秦會稽郡的確認
提供了佐證金釵頂端為一龍首以金條勾勒形態金片增添層次炸珠(傳統金屬裝飾工藝)細琢紋理巧妙飾出眼睛、耳朵、龍角等細節做工精細、栩栩如生是少見的孫吳王室高等級金器熏爐是中國古代用來熏香的爐子銅熏柄呈彎曲龍首狀威風凜凜、活靈活現龍頸鱗片細膩雕琢熏蓋鏤空可翻開爐身渾圓玲瓏,鑄有數個青銅小人造型充滿想象力極具江南地域特色生肖俑呈獸首人身,昂首直立著曳地長袍,腰部束帶雙手提握胸前,下露雙足通常為隨葬明器用于記時標位或辟邪厭勝這套十二生肖俑在出土時缺少生肖牛專家猜測或許是墓主人屬相為此其發現有助于研究北宋乃至
晚唐以來本地區的社會風俗與民間信仰除了展品本身蘇州考古博物館內的“考古”元素隨處可見如考古年代表、考古工具展示區文物保護與修復展示區、室外教育
探索區等蘇州考古博物館的考古工具展示區。
新華社記者朱筱攝“希望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在此有所收獲使考古博物館成為考古理念宣傳窗口、考古成果展示空間考古研究交流平臺和考古
教學實訓基地”蘇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蘇州考古博物館館長程義說策劃:胡國香記者:蔣芳、朱筱設計/視頻剪輯:聶毅統籌:邱世杰學術支持:
蘇州考古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