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的傳奇,他105年的漫長人生見證了中國畫壇的百年變遷。1995年,一座以朱屺瞻名字命名的藝術館在魯迅公園附近建成開館。在朱屺瞻藝術館建館30周年之際,“時序:朱屺瞻藝術研究展”向觀眾呈現了68件精品力作。讓我們隨朱屺瞻藝術館副館長馬艷一同看展,走近這位傳奇畫家與這座“三十而立”的美術館。朱屺瞻《浮想小寫》之《理想》林畊青題詩1977畫畫當有“宇宙感”1977年,86歲高齡的朱屺瞻創(chuàng)作了一組與其以往風格迥然不同的山水小冊——《浮想小寫》。此次展覽首次向觀眾完整呈現了《浮想小寫》的原作。這14幅作品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朱屺瞻的好友復旦大學林同濟教授(筆名畊青)。林教授曾言:“意境有高低;嘆老嗟卑,意境限于個人;感時憂世,意境勝了一籌;最高的意境,則需與天地同脈拍。這就是‘宇宙感’。表現可有兩面:感到無窮時空的‘微茫’處,與感到生化天機的‘微妙’處……”這段話對朱屺瞻啟發(fā)良多。“畫出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究竟停留在個人情趣平面,還是能進入歷史的范疇,而更趨入于宇宙范疇?要寫出生化天機的‘微妙’,我確曾向往。要表達無窮時空的‘微茫’,我不曾想到。我最近作《浮想小寫》,可看作為我對兩種‘宇宙感’的嘗試。”朱屺瞻為《浮想小寫》中的12幅作品題寫了標題,分別為:理想、宇宙、開拓、攀登、突破、曲折、斗爭、變革、清洗、再生、邁進、出新。林畊青則根據畫意,為每幅畫賦詩一首。在《理想》一作中,他寫道:“萬點森然耿夜深,殷勤星為我來臨。無窮光徹無邊域,悟此悠悠不昧心。”這些詩與朱屺瞻的畫相得益彰,誠如周谷城教授的題跋:“詩以道志,畫里有詩。”1978年,冰心先生看了《浮想小寫》后寫下題跋:“我既不懂畫,又從來不敢給人題畫,但先生(朱屺瞻)給我的印象,是恂恂慈藹的長者,而《浮想小寫》更是雅健雄深,意出畫外,非有闊大的胸襟、精湛的藝術不能作此。”“朱屺瞻先生從小多病,他將這組作品視作對其人生的回顧,過去的理想與感懷、彷徨與苦思,都在‘浮想’中。”馬艷對記者說,“這組作品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拉開了朱屺瞻先生‘耋年變法’的序幕。20世紀80年代,90歲高齡的他以潑色法實現了其藝術創(chuàng)作的‘耋年變法’,墨彩淋漓、色墨交融的新畫風將中國畫推向了新的高峰,也奠定了他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朱屺瞻《浮想小寫》之《突破》紙本設色林畊青題詩1977無拘無束地直抒感受創(chuàng)作于1976年前后的《墨蘭圖卷》,也是在此次展覽中首度公開亮相的重要作品。這是一幅20米的長卷,由畫家、《朱屺瞻年譜》的作者尹光華提供。
畫中的墨蘭肆意生長,花朵或盛開,或含苞,枝葉縱橫交錯,充滿了生命力。
朱屺瞻以豪放的筆觸和獨特的墨法,將野蘭的神韻展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一種奔放而不失細膩、渾厚而又靈動的藝術風格。極為難得的是,畫面上還有李可染、黃苗子、黃永玉、徐邦達、李苦禪、周汝昌、周煉霞、錢君匋等多位藝術大家的題跋。從這些題跋中不難讀出,他們都為這件作品的氣韻深深打動。當年30歲的尹光華認識朱屺瞻沒多久,就與其成為忘年交。
朱屺瞻畫完《墨蘭圖卷》后,將此圖寄到北京。尹光華帶著畫和紙,登門拜訪李可染先生。李可染見此畫后贊嘆不已,欣然答應為其題寫引首。1977年,朱屺瞻又為尹光華畫了一組《花卉冊頁》。“我研究過朱屺瞻先生的不少作品,當我第一次見到這組精彩的冊頁時,不由得對朱先生中西合璧的妙筆感到佩服。”馬艷說。朱屺瞻《溪山微茫》紙本設色1986此次展覽中還有不少佳作都是首次亮相。《溪山微茫》作于1986年,此時的朱屺瞻已近95歲高齡。他從早年就開始嘗試將丙烯顏料用于中國畫,這幅畫中的藍色與綠色都是他非常喜愛的顏色。但與他后來常用的厚重的、充滿肌理感的藍色相比,《溪山微茫》中的藍色呈現出一種近乎水彩的透明感,他把丙烯顏料與中國水墨相融合的深厚功力可見一斑。“若干年來,我多少抱有一個心愿:努力跟著時代變,努力引導我的畫向著一個方向推進。那就是:風格要渾厚一點,色調要強烈一些,筆意要拙樸一點。”朱屺瞻生前曾這樣寫道。1892年,朱屺瞻出生于江蘇太倉瀏河鎮(zhèn)的一個富商家庭,他早年曾入私塾摹寫蘭竹與山水。20歲時,他開始接觸西方油畫,進入中國第一所現代美術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即后來的上海美專就讀,次年在該校執(zhí)教。
26歲,他在好友汪亞塵的影響下赴日留學,入川端美術學校學習素描、油畫和西洋畫史,深受后印象派、野獸派畫家,比如凡·高、塞尚、馬蒂斯等人的影響。1994年,104歲的朱屺瞻在金秋筆會上開筆新中國成立后,朱屺瞻加入上海文史館,成為第一批館員。上海中國畫院成立后,他成為第一批畫師。在其后的十多年間,他的作品無論在趣味上還是形式上,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從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開始,朱屺瞻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表現革命歷史、新中國社會建設與時代新風的山水畫。1972年的一天,朱屺瞻在上海音樂學院張雋偉教授家中聽到了作曲家西貝柳斯的交響樂,奔騰雄壯的旋律使他激動不已。后來他回憶道:“我聽了浪漫派、印象派的音樂,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欲望——要放,要無拘無束地直抒自己的感受。”在音樂中獲得的靈感,以及時代精神的感召、友曹的相互影響,對朱屺瞻后來探索潑色大寫意的“耋年變法”產生了重要影響。齊白石題寫的“梅花草堂”梅花草堂主人的“朋友圈”步入朱屺瞻藝術館的3樓,歷史感撲面而來:這里復原了朱屺瞻曾經的畫室“梅花草堂”。與很多文人一樣,朱屺瞻一直將凌寒不懼的梅花視作自己的精神象征,他愛梅、種梅、畫梅,并將自己的畫室命名為“梅花草堂”,自號“梅花草堂主人”。朱屺瞻一生中擁有過3個“梅花草堂”。第一個“梅花草堂”誕生于朱屺瞻的家鄉(xiāng)——太倉瀏河鎮(zhèn)。年輕的他經常邀同道好友去畫室雅聚,并以“梅花草堂”為創(chuàng)作題材邀請黃賓虹、王一亭、汪亞塵、吳湖帆、潘天壽等友人題詩作畫,留下了諸多佳作。1946年,第二個“梅花草堂”誕生于上海淘砂場果育堂街。那一年,朱屺瞻與齊白石在上海相見。
早在1929年,兩人就以金石訂交,直到1946年才終于見面。齊白石先后為朱屺瞻定制了70多件自用名印和閑章,朱屺瞻因此成為南方地區(qū)擁有齊白石印章最多的人。朱屺瞻不僅多次“萬里寄石”,求刻印章,還請齊白石作畫、題詩。展廳中陳列著一幅齊白石的篆書匾額“梅花草堂”。在題記中,齊白石寫道:“吾曾為畫友屺瞻先生刊梅花草堂印,后為畫梅花草堂圖,再三畫梅花立軸。今又于滬瀆筑新屋,萬里函索此四字,吾友真與白石有緣也。”1978年,上海巨鹿路的景華新村,朱屺瞻的第三個“梅花草堂”誕生了,其“耋年變法”后的諸多代表作都是在這間畫室里創(chuàng)作完成的。
1995年,朱屺瞻藝術館落成開館后,在3樓復制了一間80平方米的朱屺瞻畫室。“梅花草堂”見證了朱屺瞻一生的藝術心路,也見證了他與一代代畫家、文人的友情。
朱屺瞻《花卉冊頁》1977陳俊珺攝此次展覽除了朱屺瞻的代表作與建館30年的重要文獻外,還向觀眾呈現了藝術館積累的豐富館藏,傅山、蒲華、齊白石、蔡元培、陳師曾等人的精品也值得一觀。據馬艷介紹,繼“時序:朱屺瞻藝術研究展”之后,朱屺瞻藝術館還將舉行一系列活動,包括“譜系:朱屺瞻藝術館三十周年文獻展”、“轉義:近現代美術史研究與當代策展”研討會和“共享:我在美術館聽故事”工作坊。原標題:《中國畫也能有宇宙感!疾病纏身的他從耋年開始變法,105歲成就畫壇傳奇》欄目主編:龔丹韻題圖來源:朱屺瞻《浮想小寫》來源:作者:解放日報陳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