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仇不隔夜,英艦闖臺海不到24小時,中方表態:馬島是阿根廷的!航空母艦
作者: 小鄭 2025-06-24 20:01:23
閱讀(38)
隔夜,英艦闖臺海不到24小時,中方表態:馬島是阿根廷的!2025-06-2316:30·卸嶺力史沒想到,美國現在調轉全部火力應付中東亂局,自然而然沒有將更多的心思放在亞太,結果英國這時候跳出來要給大哥“寬心”,直接派出一艘2000噸的英國小船,打著“航行自由”的旗幟,貼著臺灣海峽中線溜達了一圈,擺明了挑戰我國領海主權。然而,英國這般挑釁的行為立馬換來了中國74架戰機、6艘軍艦的“豪華護航套餐”,并且在短短24小時之內,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在聯大非殖民化特別委員會審議馬爾維納斯群島問題時,明確馬島是阿根廷的。直到這一刻,英國才恍然醒悟,中國“報仇”,從來不隔夜。“航行自由”不只美國獨有這艘名叫“斯佩”號的英國巡邏艦,小得可憐。論噸位,不及我們一些海警船的三分之一;論火力,更是沒法和解放軍的主力戰艦擺在一個臺面上。可就是這么個“小不點”,偏偏要不遠萬里地跑來臺灣海峽,刷一波存在感。英國人說,這是為了捍衛“航行自由”,聽起來冠冕堂皇,但誰都看得出,這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當下,美國在中東被拖得焦頭爛額,航母都得調過去救火。這時候,作為“鐵桿小弟”的英國,派艘船來亞太地區晃悠,頗有幾分“為大哥分憂”的意味。它想用最小的成本,搞出最大的新聞,既是向美國表了忠心,也是在試探中國的底線,順便再給島內那些蠢蠢欲動的分裂勢力遞個“你懂的”眼神。只可惜,這艘袖珍小船從進入海峽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解放軍海空力量的天羅地網之中。全程“貼身伴游”,定點“實時直播”,與其說是示威,不如說更像是一次被全程押送的狼狽游街。但英國表示,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因此,英國人這趟“自由航行”,再一次把那個老掉牙的詞擺上了臺面——“國際水域”。這四個字,可以說是西方國家在中國家門口進行軍事活動時,最愛用的“護身符”。但問題是,這個“護身符”是他們自己畫的,翻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你壓根找不到“國際水域”這個法律概念。中國的立場清晰得像一道紅線,從未模糊,國臺辦早就把話說透了:臺灣海峽,從南到北,依次是中國的內水、領海、毗連區和專屬經濟區。只要任何一個國家不是故意找茬,那他們就會清晰地認知,這片水域是有主人的。我們尊重各國依據國際法在這里正常通行,但這絕不意味著你可以開著軍艦、載著炮彈,來我家客廳里大搖大擺地搞“自由航行”。這就好比,你家門前的公共走廊大家都能走,但你總不能允許一個壯漢天天扛著刀在你家門口晃悠,還說這是他的“行走自由”吧?這看似是名詞之爭,實則是規矩之爭。西方想把這里模糊成一片“誰拳頭大誰有理”的公海,而中國要做的,就是把自家院子的籬笆扎得更緊,讓所有人都明白,這里有這里的規矩。態度決定一切言辭上的交鋒,終究要靠實力來做注腳。在英國那艘2000噸的小船顯得形單影只的同時,解放軍在臺海周邊上演了一場教科書級別的“實力展示”。短短30個小時內,74架次各型軍機呼嘯而至,戰斗機、預警機、無人機等等。從臺灣的北部、西南到東部空域,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海面上,6艘軍艦協同并進,擺開陣勢。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監視”或“驅離”,而是一種常態化的、體系化的、隨時能由訓轉戰的實戰部署。解放軍用這種“管夠”的兵力,傳遞了三個清晰無比的信號。第一,告訴外部勢力:別再耍這種派個小船來碰瓷的把戲了,沒用。不管你來的是誰,噸位多大,都在我們的絕對掌控之下。第二,警告“臺獨”分子:別指望外人能給你“撐腰”。真到了那一天,遠水救不了近火,甚至沒人敢來救火。第三,向世界展示:臺海的局勢,已經進入了由我們主導的新階段。這里的“常態”,由我們來定義。英國別忘了殖民主義如果說海空軍的行動是“物理層面”的強硬回擊,那么幾乎在同一時間,中國在聯合國的發言,則是一次“法理層面”的釜底抽薪。就在英國“斯佩”號穿越臺海的同一天,中國代表在聯合國,旗幟鮮明地支持阿根廷對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要求,不得不說,這步棋走得實在太妙了。這不只是幫阿根廷說句話那么簡單,而是直接掀了英國的“老底”。中國代表的話說得很白:殖民主義的幽靈至今沒有散去,有些國家還抱著舊時代的思想,霸占著別人的領土不放。英國拒絕與阿根廷談判,就是這種殖民心態的活樣本。這番話的潛臺詞是什么?你英國跟我談今天的“航行自由”,我就跟你算算殖民時代的“歷史舊賬”。中國通過力挺馬島主權,將臺灣問題與馬島問題并列,拉到了同一個歷史坐標系下——它們都是殖民主義侵略留下的歷史遺毒。被列強割走的土地,理應回歸,一個民族國家,完全有權利收復那些曾被強行剝離出去的故土。這一招,直接把臺灣問題的性質,從某些人嘴里的“民主與威權之爭”,拉回到了“反殖民與國家統一”的歷史正義軌道上。它告訴全世界,中國解決臺灣問題,是在完成一項未竟的民族解放事業,天經地義。因此,臺海這場大戲,打到今天,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軍事對抗。它成了一場混合了輿論戰、法律戰和心理戰的“灰色地帶”博弈。英國這次的行動,軍事價值趨近于零,更多是制造了一場國際新聞,一場說給國內和盟友聽的政治秀。而中方的反應,則冷靜、高效、成體系,它不再是針對某一次挑釁的“應激反應”,而是一種制度化的“日常工作”。這種從容和定力,正在悄然改變著全球的戰略天平。
結語那個曾經號稱“日不落”的帝國,如今在遙遠的亞太,其影響力已經肉眼可見地衰退。不論是在臺海還是馬島,它的聲音都顯得越來越微弱,甚至連其國內都在反思,是否還有必要為了維持一個虛幻的“全球大國”體面,而去承擔如此高昂的成本。這場貓鼠游戲,其實早已分出了勝負,當一方還在執著于“姿態”,另一方已經牢牢握住了“常態”,當下,就看某些國家能不能看清什么是真正的大勢所趨了,不是嗎?信息來源:新華網2025-06-19《中方呼吁國際社會反對殖民主義心態下的強權政治》上游新聞2025-06-20《報仇不隔夜,英艦闖臺海不到24小時,中方表態:馬島是阿根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