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石頭都是凝固的時間,每道裂縫都是活著的史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4年對世界文化遺產巴勒貝克神殿評語。貝魯特,這個幾乎每天出現在新聞里的名字吸引了我,終于決定來看看。從紐約經巴黎轉機飛貝魯特,凌晨一點多順利降落。
海關霓虹燈標語:歡迎來到黎巴嫩!每到一個國家,就是打開一本新書——你好,黎巴嫩!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被稱為“中東小巴黎”,后來卻帶上戰爭與殺戮的烙印。從我居住的酒店步行4分鐘,即是景色迷人的“鴿子巖”,這是貝魯特標志性景點:地中海上兩塊突出的巖石,形狀像小島,有石拱門般的一個洞穴,構成一幅靜謐幽雅的水墨畫。然而沿途的許多建筑可見彈孔。人們祈禱和平,因為每天都可能突遭死亡襲擊。黎巴嫩和以色列發生過多次沖突,真希望這兩個緊挨著的國家早日達成永久和平協議,讓兩國人民免于戰爭與死亡的恐懼!鴿子巖日落作為人類探險史和考古學愛好者,這次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距離貝魯特六十公里的巴勒貝克(Baalbek)神殿。漂亮的前臺女經理薩麗告訴我:巴勒貝克臨近敘利亞,多難民,不安全。酒店替你找一個可靠的司機,包車一天兼作導游,保證你安全回來。跟隨著滿頭白發、慈眉善目的老司機阿里走進遺址,我驚呆了。在精美的巨石建筑面前,人顯得格外渺小!神殿群建筑由祭禮大廳、主神朱庇特廟、酒神巴卡斯廟和美神維納斯廟組成,全部用巨石壘成,氣勢巍峨,仰頭望去,驚心動魄。
六柱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臺基上,栩栩如生的雄獅浮雕仿佛昨日才完工。司機阿里曾經當過黎巴嫩大學的歷史教師,退休后應聘為賓館接待世界各地的客人。他今年76歲了,他告訴我,自己6歲時就曾坐在雄獅的頭上玩耍:“70年過去,這里一切沒變。”我對照著神殿導覽手冊,邊走邊與阿里用英語討論……雄獅浮雕巴勒貝克神殿遺址據信可追溯至迦南人時期,用來祭祀迦南神“巴力”,而“巴力”這個封號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代表的是蘇美爾人的風神恩利爾。神殿基臺的早期部分技術水平顯然超出了當時人類的能力,因此與埃及金字塔令人匪夷所思一樣,也有學者懷疑巴勒貝克是外星人的杰作。如此令人震撼不已、宏偉恢宏的神殿是如何建造的,困擾著科學家和歷史學家——巨大的特里松石重達1240噸,而埃及金字塔的石頭每塊僅50噸!德國考古研究所和黎巴嫩大學的合作調查在這里發現了被稱為“古代最大石塊”的遺跡,其重量達到1600多噸。這些巨石是如何被切割并運送到廟宇主址的?是否真的曾經存在過“遠古巨石文明”?未知的宇宙!奇妙的遺址!徜徉在神殿廢墟,我充滿了敬畏之心。
對比埃及的盧克索、卡納克神殿和約旦佩特拉古城遺址,似乎僅有阿斯旺的拉美西斯二世阿布辛貝神廟可與之媲美!我把高聳入云的六柱神門叫作“六君子”,它比古埃及巨大的卡納克神殿門廊還高出了一倍!在六柱神門前留影傍晚落日時分,我們去了黎巴嫩美國大學和貝魯特市中心流光溢彩的海濱俱樂部。
成群的年輕白領,迷人夜景和蔚藍的地中海浴場,這里很像夏威夷港灣俱樂部。我不禁感嘆:沒有戰爭的日子,多好啊!行筆至此,中東烽火又燃,默默為和平祈禱!(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原標題:《周勵:獨闖貝魯特》欄目編輯:華心怡文字編輯:史佳林來源:作者:周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