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這個長橫筆,藏鋒逆入,并且,從細到粗,而收筆上,同樣是非常含蓄的,形成了一種變化,視覺感非常突出,細心的朋友也會注意到,這里的所有的橫筆之間,幾乎都是一種等距的狀態,質感更強。“安”字的第一個點筆,就已經表現出一種與眾不同,寫成了橫點的形式,飽滿,大氣,富有富麗堂皇之氣,而接下來的撇筆,那種力量感,更是足,并且收筆上,還有一個向上的翹起。而下面的筆畫,都寫得比較纖細了,并且,也都比較含蓄,最后的長撇大捺,都寫得十分含蓄,尤其是最后的一個點筆,更是如此。“飲”字的書寫,更加與眾不同,這個字竟然寫成了這種簡化字的形式,并且,你會發現,這個字的書寫,是一種左邊大,右邊小的狀態,并且,彼此之間的間距,都是非常大的,雖然這樣,但是,卻沒有違和感,反而讓人感覺到自然。尤其是在左右兩個部分的呼應關系上,感覺更加緊密,左邊部分的收筆,有一個很突出的引帶,而右邊的部分,有一個突出的承接效果。從他書法作品中,能感受西方美學觀影響及對造型構造的追求。其線條圓潤多變,構圖粗獷勻稱,視覺沖擊力強。王鏞書法最大特色是“求新求變”,不滿足傳統書寫體,嘗試將當代藝術觀念與書法結合,常突破傳統。他講究章法,構圖新穎,對空間、線條運用獨到。其線條奔放,融合傳統圓柔與現代剛猛,作品富于變化,有韻律活力。
常對漢字結構重組、解構,創造全新藝術形式,不僅是形式,更是意義的重構。在西學東漸基礎上,試圖融合西學東書觀念與中國書藝,形成跨文化書藝。但王鏞的“正楷非學之根本”、“普通民眾不懂得藝術”等論點,在學術界引發了較大的爭論。
很多人都覺得這是對傳統書法的不敬,也是對大眾審美的一種蔑視。而新上任的中國書協主席孫曉云則與王鏞的看法截然相反。孫主席指出,中國書法要立足于人民,“文化乃民族之本,書法乃中華之本”,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她這番話,無疑是在駁斥王鏞,也是在堅持傳統的書法。
在這次書法之爭中,可以看出兩種藝術理念的沖突。
一類是“求新求變”,以表現自己的個性;二是堅持傳統,尋求文化繼承;二者各有其合理性,又各有局限。
毫無疑問,王鏞在這方面進行了一次大膽的改革。在他的創作中,既有西方美學觀的影響,也有其對造型與結構的追求。他的作品線條圓潤多變,構圖粗獷勻稱,極具視覺沖擊力。但是,這一創新的嘗試,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有人說王鏞的書法太注重形,而忽略了書中的神韻。他們相信,書法不只是一種視覺藝術,而是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精神的寄托。不過,讓人感覺到非常難得的是,這里的字跡,有的還采用了這種隸書的形式書寫,諸如“正”字,隸書的韻味非常足,同時,你會看到,長撇大捺,都寫成了這種蠶頭燕尾的狀態,波折起伏十分突出,那種質感,也是引人入勝的。而這里的字跡,在字字之間的距離上,卻表現出一種明顯的不同,相對來說,是比較舒朗的,這種格調讓人耳目一新,相信,你看到后,也會有一番感觸的。對比我們曾經欣賞過的毛筆書法,你會發現,這里的字跡,簡直是判若兩人,甚至我們都不敢相信,這樣的字跡,是出自王鏞之手,你敢相信嗎?這幅作品,筆墨間透著一股豪邁之氣,同時,我們也注意到,有的字跡,還表現出一種文人氣和書卷氣,十分精妙,是很典型的行書作品,雖然這樣,但是,這種磅礴的氣勢感,依然表現的十分完美,到位,十分精彩。筆者試著讀了一番,結果僅僅認出了幾個字,從筆者所認識的字跡中,我們就能夠感受到,這是一種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對我們的期望,其實,研究過思想的朋友都非常清楚,終身學習是我們成長的必由之路。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從這幾個所認識的字跡中,我們還感受到了一種殷殷之期望,同時,也感受到思想之博大。諸如字的書寫,就表現出一種非凡的氣質,左右兩個部分首先呈現出一種階梯之狀態,更加有一種向上的姿態,不僅如此,最為主要的是,這個字的線條,不僅僅富有彈性和韌勁,而且還有著一種彼此聯系的狀態,有的筆畫之間,有著若隱若現的牽絲引帶,還有的表現出一種剛勁渾厚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