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在中國青島召開,中國防長董軍主持會議,十個成員國防長全到齊,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防長會議,令全球矚目,但也帶來了難以彌合的分歧。6月25日至26日,在青島舉行了上合組織防長會,這次的防長會幾乎與北約峰會同時舉行,因此在外界看來,中美又在無形中進行著一場影響力較量。但前者是為了“促進地區和平”,而后者卻是商量如何提高防務預算,方便“東進擴張”,誰才是全球安全的守護者,誰又是對抗分裂的制造者,已經高下立判。今年是上合成立的第25個年頭,近段時間,印巴空戰、以伊沖突相繼爆發,全球安全赤字加劇、國際局勢變亂交織、單邊主義與霸權行徑嚴重沖擊國際秩序,上合防長會的召開凝聚了多邊共識,為動蕩世界注入了“穩定錨”;上合“結伴而不結盟”的原則,與北約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搞集團對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當今世界提供了安全治理新范式。這次防長會的獨特之處在于,這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防長在五月空戰后的首次“同框”,也是印度防長辛格自2020年后首次訪華。加上在辛格之前,印度國家安全顧問、中印邊界問題印方特別代表多瓦爾訪問了中國并與中國外長王毅進行了會面,不免讓外界認為,中印關系即將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但是誰都沒想到,印度是來者不善。對于五月上旬印巴在邊境爆發的空戰,印度是耿耿于懷,在這次會議上,辛格要求包括中俄在內的其他八個成員國在印巴之間二選一,但九國異口同聲拒絕了印度的無理要求。據《印度時報》報道,辛格要要求上合在聯合聲明中加入“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義”相關內容,這一訴求并未得到上合的明確回應,因此辛格拒絕在聯合聲明上簽名,聯合公報就此“流產”。這件事對于上合來說是一個提醒,它反映出現在的成員國之間在安全威脅認知、對外戰略,甚至意識形態上還存在相當大的認知差距。雖然上合并不會像北約一樣形成“共同防御機制”,但這依舊會對成員國之間的團結一致和組織的未來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幸運的是,雖然有印度這個小插曲,但會議仍達成“加強戰略溝通、推進務實合作”的共識,體現了上合能夠調控內部矛盾、專注多邊議題的獨特能力。就影響力而言,上合目前的組織架構為十個成員國、兩個觀察國和十四個對話伙伴,其人口占全球的一半,為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一點就算是印度再怎么阻撓也無濟于事的。然而,我們仍然需要關注印度之后的言行,這已經是印度在一年內第三次“攪局”了,2024年印度就拒絕支持“一帶一路”而拒絕簽署聯合公報,今年6月上合譴責以色列襲擊伊朗,印度再次保持了沉默。這三件事不僅暴露了印度外交策略的深層矛盾,更揭示了其在地緣博弈中的戰略困境。印度長期在東西方之間搖擺,本來想達成遏制巴基斯坦,制衡中國的意圖,但現實是,印巴空戰爆發時,美國與巴軍方高層互動,特朗普還向巴基斯坦出售了無人機,伊朗也因印度默許以色列空襲,宣布石油貿易“只收黃金或人民幣”。
印度如今是芝麻沒撿到,還丟了西瓜。
青島會場內,九國防長冷眼旁觀印度代表的表演,就是對印度投機主義最好的審視與回擊,上合和金磚會不懼一切艱難險阻,繼續前行,而印度錯過上車的機會,以后就只能徹底淪為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