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中軸線: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的典范與文明標識建筑群
作者: 小王 2025-06-30 19:14:05
閱讀(48)
古代建筑群與城市規劃中經常使用,而古代都城規劃更將中軸線的使用推向極致。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建筑群中軸線,都城中軸線基本貫穿全城,由復雜的宮殿、樓闕、城門、禮儀建筑共同構成,主干街道對接左右對稱的中心建筑,是中國古代理想都城設計的必備元素。都城中軸線及其建筑設計具有規范的標準,無論從大地測量還是建筑技藝上,都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是中國古代科技智慧的結晶。都城中軸線還是古人禮制思想的空間表達,是對理想社會秩序的美好追求,體現出古人象天法地、建中立極、敬天祀祖、中正和合等思想觀念,折射出對“中”“和”理想及社會秩序的維護,反映了鮮明的中華文明的思想特性,具有典型的標識意義。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具有久遠的歷史。據近年大量的考古遺址展示,其起源或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甚至更早的新石器時代。位于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的南佐遺址,距今5000年左右,是這一時期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都邑性聚落之一,考古學界稱之為“隴山古國”或“隴塬古國”。這一遺址面積廣大,總面積達上萬平方米,其核心區、殿堂、大火壇、中門構成中心院落中軸線。同時南佐遺址還有更大范圍的“九臺”核心區(或稱“內城”)中軸線,這種中軸線區別于一般意義的建筑中軸線,將宮殿、禮儀建筑、門廳整合一體。作為新石器晚期具有代表性的都邑中軸線,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看,并不十分規范,反映了都邑中軸線的一些原始性,但也可看出中國都城中軸線的設計歷史源遠流長。夏商周時代,都邑中軸線格局分布依然存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韓建業指出,周人發祥地周原地區的岐山鳳雛聚落遺址,以及陜西鳳翔馬家莊、山西侯馬呈王路等春秋時期秦、晉建筑群中都有類似的都邑中軸線遺存。至西周晚期周公的分封地曲阜魯國故城,南北中軸線更加規范,且延續伸展至城外的南郊祭祀區舞雩臺,已經完全具備了標準的都城中軸線的各類要素。總體而言,西周及以前的中軸線格局都邑基本都在黃土高原,從南佐到鳳雛,中軸線格局不斷成熟,對稱結構更加規范嚴謹。黃土高原應該是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的重要發源地。對應于中國古史傳說,以隴東、陜西黃土高原為中心,是古史傳說中黃帝部族的主要活動范圍,也是黃帝部族直系后裔周人的發祥地,或可說明,姬姓黃帝部族與姬周王朝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布局的先河,并形成《周禮·考工記》的集大成思想。這一認識是近年來考古學界根據眾多遺址發掘,并結合古史研究得出的最新結論。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有一個逐漸發展、完善和不斷進步的過程。早期考古遺址所見都邑中軸線多數建筑格局并不完整,有些對稱也不規范。學界共識認為,都城中軸線發展完善的大體時間是在曹魏時期。位于河北臨漳縣的曹魏都城鄴北城,建有一條貫穿南北的城市中軸線。城內北部居中的外朝正殿文昌殿、正門端門與止車門、都城正門中陽門連成一線,中陽門大道最寬,它們共同構成縱貫全城、規范的中軸線布局。后曹魏遷都洛陽,又在東漢洛陽城北宮故址建洛陽宮,曹魏洛陽城承襲東漢的中軸線規劃模式,延續至西晉、北魏。北魏洛陽城不僅有宮城內的朝殿、帝后寢殿區南北一線排列,宮城的三道正門亦與之對應,并向南延伸,正對內城御道銅駝街、正門宣陽門,共同構成一條縱貫全城的中軸線,重要的官署建筑群集中位于銅駝街左右兩側,太廟、太社分列東西,皆呈對稱布局,直抵伊水北岸的圜丘,全長大約7.1千米,中間御道兩邊還規整地分布有城門、橋梁、四夷館、四通市等。北魏洛陽城的中軸線布局,是對《周禮·考工記》的一次完美詮釋,也標志著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的發展成熟,對其后的隋唐長安城、北宋開封城、南宋臨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都城中軸營建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布局將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設計推向頂峰。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延展而來的。元大都沒有沿用金中都舊址,基本上是在新址上建設而成,充分保證了新城規劃設計思想的發揮。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熟諳《周禮·考工記》中理想都城的規劃原則,并嚴格遵循這一設計手法,一開始就從設計中心臺、確定南北中軸線入手,保證了大都城的設計規劃符合中軸對稱原則。可惜元代設計大都城并沒有留下規劃圖,我們今天已無法親見當時的設計細節,但留存于今天的考古遺址仍可以呈現當時的設計特征。明北京城雖然相較于元大都在南部有所拓展、北部有所收縮,但并未改變都城的整體中軸格局,而是在此基礎上增修、完善而成。至清王朝定都北京,中軸體系發展至頂峰,形成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以紫禁城為核心,全長7.8千米的中軸布局。這條超長都城中軸線留存于今,我們今天可以看到,它從鐘鼓樓起一路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通過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至南端永定門,其中太廟與社稷壇、天壇與先農壇分列于中軸線東西兩側,形成左右對稱的獨特景觀。中軸線統率全城的宮殿建筑群、禮制建筑群、城門廣場、道路橋梁,構成都城的整體輪廓與路網結構,代表了中國古代都城中軸線設計的最高水準。二從表面上看,都城中軸線只是城市規劃的一種形式,但事實上,其設計具有一系列豐富思想與技術前提。整體性的都城中軸線設計需要大地測量等系列技術支撐。各類建筑的搭建與實施是建筑技藝與美學的體現,從人類建筑史來看,也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的一項重要貢獻。以北京中軸線來看,早期設計者劉秉忠堪稱一位不折不扣的科學家。作為忽必烈身邊的重要謀士,他精通天文、地理、律歷、風水,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曾拜他為師。劉秉忠在設計元大都之前就曾設計過元上都。他放棄金中都舊址,在東北部重新規劃新城,將金中都所用主體水系蓮花池水系,改造為水源更加豐富、更利于都城發展的高梁河水系,這是他在北京周邊科學考察之后做出的選擇,也是對北京周邊平原水系更加科學、合理的利用,體現了中國古代先進的水利科技水平。在確定大都城子午線時,為定方向與方位,劉秉忠將都城建設的基準點定于今鼓樓前的位置,在此專門設計建設了中心臺。據《析津志》記載,中心臺方幅一畝,以墻繚繞,正南立有石碑,上刻“中心之臺”,“實都中東、南、西、北四方之中也”。中心臺起到了定方向與定方位的雙重作用,在元代史籍中記載了多項天文觀測與地表測量手段,今天存于北京古觀象臺院中的“正方案”,即是依照《元史·天文志》相關記載仿制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的發明,代表了元代我國天文學與地理學的突出成就。中軸線的對稱布局規劃整齊,基本設計都經過一系列實地調整。自2021年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針對“中軸線遺址”進行考古探查,先后發掘了正陽橋遺址、中軸道路及附屬遺存、天橋遺址等。道路、排水溝、橋梁等的發現,大大補充完善了“北京中軸線”尤其是南段的遺產內容,成為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重要依據。針對清雍正七年(1729年)修建的中軸道路勘探,發現永定門內石路的寬度,與先農壇先農門中間門道、東天門中間門道相同,均為4.8米,合清尺一丈五尺,三者均是國家禮儀活動時的行走線路。而針對天橋南至永定門、北至正陽門距離的測量,可以明確兩者均為1.6公里,天橋正處于兩門之間正中位置。1.6公里折合清尺為五百丈。據載,紫禁城從箭樓至午門、午門至景山北門、景山北門至鐘樓之間的距離,均為五百丈,可見北京都城規劃時,應該使用了中國傳統城市規劃中的模數控制方法,這一方法據傅熹年考證,在隋唐長安城的規劃設計中已經使用,顯示出中國傳統城市規劃設計技術的先進性與延續性。當然,中軸線主要是一個都城的設計框架,填充到各部分的是一系列殿堂建筑,而要將一系列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有序排列、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對技術方面的要求極高,因此體現了中華文明在建筑技術上的高超水平。三都城中軸線建筑群設計的思想源泉來自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觀念,這一觀念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思想與精神特質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只有在不違天道、順應自然的情況下,才能在天地間達成和合共生。都城中軸線設計強調象天法地、建中立極、敬天祀祖、中正和合,這些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城市規劃上的詮釋與體現。象天法地最典型的設計莫過于漢長安城的“斗城”布局。城池北依渭水,以象天漢,屈曲折回,以應南斗、北斗。漢《三輔黃圖》稱其為“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至今人呼漢京城為斗城是也”。雖然今天有學者認為“斗城”某種程度上是古人的附會,但其確可看作借助宮殿建筑基本格局而靈活變通的結果,體現出古人對天的敬畏與崇拜。事實上,中軸線建筑所體現的敬天思想,幾乎無所不在。中國傳統儒家強調“道之大原出于天”,“天道無親,唯德是授”,故天道自然,“賞善而罰淫”。天子需要“明德”,“明德”才能得“天命”。德在秩序上體現為禮,《左傳》記載,“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因此,禮又是統籌中軸線建筑規模、順序、組合、秩序最基本的法則。以北京中軸線上的核心建筑紫禁城為例,據近年官方統計,各類房屋共有9371間。將如此龐大的建筑群進行有序組合,又能實現空間協調,與建筑所體現的禮制密不可分。據今人實測,太和殿建筑高度約為35米,因其等級最高,為突出其在禮制上的重要地位,特意將其建成城內最高建筑,比正陽門城樓還高1米多。保和殿、中和殿比太和殿等級略低,則采取了一些回避處理方法。可以說,貫穿都城中軸線建筑語言的最基本原則即“禮制”。都城中軸線的核心思想還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和”理想社會秩序的構建。“中”的意識來源于古人對天地宇宙觀察、探索而形成的一套時空哲學。觀象授時、地中測影、繩以經緯,并由此衍生出四方、四時、十二辰等。《尚書·大禹謨》云:“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司徒·大司徒》強調“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因此,古人強調擇中立國、擇中立都、擇中而治。只有居中致和,天地位序才能和順,萬物生長才能繁茂。都城中軸線的設計恰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都城中軸線“中”與“和”的思想還體現在對建筑藝術的價值判斷與選擇上。有學者指出,中國傳統建筑當中,復雜的重檐歇山頂與華麗的攢尖頂,都比重檐廡殿形制更加具有藝術性,但紫禁城的太和殿恰恰選擇的是重檐廡殿形制,并將之列為宮殿建筑的最高等級,只有帝王居停之處才能采用。這一方面是因為,重檐廡殿形制最能表現中正平和的氣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種古樸無華的形制,寓意著克己復禮,是封建社會帝王統治思想最精準的外在呈現。《邵氏聞見前錄》記載,宋太祖受命之初,坐萬歲殿,令洞開諸門,端直如引繩。嘆曰:“此如吾心,小有邪曲,人皆見矣。”可見,中軸線建筑從另一方面也具有警示天子正直理政的作用,這也是中國傳統建筑哲學意蘊的完美體現。總之,中國都城中軸線設計理念從萌生到完善,經歷了約五千年發展歷程,與中華文明歷史進程緊密相聯,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典范,承載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文明標識之一。(作者:張萍,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