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親自走進“深藏于典籍矗立于天地”的文化遺產(chǎn),溯源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濟南市文物保護利用中心精心策劃并推出“這一站,濟南!文物研學游”活動。第一期活動于6月21日圓滿舉行,十余組親子家庭踏上一場融合古建探訪與非遺體驗的沉浸式文化旅程。華山問道:丹青詩韻里的天地境界活動首站聚焦?jié)衔幕貥恕A山華陽宮。這座古建筑群依山就勢,亭臺樓閣掩映于蒼翠之中。
親子家庭沿著蜿蜒山徑拾級而上,在相傳唐代詩仙李白曾登臨賦詩的亭臺邊,講解員娓娓道來李白與濟南的淵源,孩子們輕聲吟誦“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的詩句,仿佛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豪情詩魂共覽這方山水。隨后,研學之旅又來到了元代書畫巨擘趙孟頫的傳世名作《鵲華秋色圖》處。
家長王女士感嘆:“站在畫家描繪過的實景中,才真正讀懂‘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含義。孩子們直觀感受到藝術(sh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諦。”這幅連接古今的畫卷,成為解讀濟南山水文化密碼的生動教材。府學崇禮:大成殿前感悟圣賢之道午后,研學隊伍轉(zhuǎn)場至濟南府學文廟。作為古代濟南地區(qū)的最高學府,其莊嚴肅穆的格局瞬間將人帶入崇文重教的歷史氛圍。親子家庭懷著敬仰之心步入核心建筑——巍峨的大成殿。殿內(nèi)至圣先師孔子塑像威儀棣棣。
講解員深入淺出地闡釋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巧手匠心:非遺體驗激活傳統(tǒng)之美承載著古代學子明理修德使命的明倫堂,此刻變身熱鬧的“非遺工坊”。孩子們圍坐案前,在專業(yè)老師指導下體驗兩項充滿古韻的手工技藝。
漆扇制作區(qū),色彩繽紛的扇面與大漆材料引人注目。孩子們小心翼翼地運用老師傳授的“漂漆”技法,將顏料滴入水中,輕輕攪動形成獨特紋理,再將素白扇面覆于水面,瞬間吸附出獨一無二的絢爛圖案。一把把流淌著水墨意境、色彩斑斕的漆扇在孩子們手中誕生,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審美趣味奇妙交融。一旁的拓印體驗同樣熱火朝天。石版仿刻文廟內(nèi)象征魚躍龍門美好寓意的珍貴“龍門書法”碑。
孩子們將濕潤的宣紙平整覆于石版,用拓包取墨,均勻捶打。隨著紙張被輕輕揭起,“龍門”二字清晰呈現(xiàn),古老碑刻承載的勤學向上精神也隨之躍然紙上。
父親張先生一邊幫孩子按壓紙張一邊感慨:“親手拓下‘龍門’,比任何說教都更能讓孩子理解奮斗的意義。這趟研學,值!”本次活動以“親子同行”為紐帶,巧妙串聯(lián)起華山華陽宮的詩畫雙絕、府學文廟的儒家圣地氣象,以及漆扇、拓印等非遺體驗,構(gòu)建了“可聽、可看、可觸、可感”的立體文化課堂。
一位家長在返程大巴上發(fā)出感言:“這一站,孩子們帶回家的不僅是親手做的漆扇和拓片,更是在心里種下了一顆熱愛濟南、敬畏文化的種子。
這趟旅程,是送給他們最特別的夏日禮物。”未來,濟南市文物保護利用中心將持續(xù)創(chuàng)新形式,推出更多精品研學路線,讓更多青少年走進歷史現(xiàn)場,讓濟南豐厚的文化底蘊在體驗與傳承中煥發(fā)時代生機。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