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民間沃土”與“藝術殿堂”相互成就中國戲曲學院
作者: 小周 2025-07-17 18:53:32
閱讀(95)
標題:讓“民間沃土”與“藝術殿堂”相互成就“李樹建就是愛‘折騰’!”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陳涌泉話鋒一轉,“不過,他確實總能把事情‘折騰成’。”——已過花甲之年的李樹建是當代豫劇領軍人物。他最近“折騰”的一件事是推動中國戲曲學院、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聯合舉辦表演進修班。學員主要是基層民營劇團演員、新文藝群體成員、熱心戲曲公益傳播的票友和他的幾位“洋弟子”。為期一個月的進修班線下課程已告一段落。7月13日,中國文化報社、中國戲曲學院聯合在京舉辦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該進修班開創了全國戲劇界名師帶徒與院校結合、共同提升和升華的新路子,其經驗值得全國借鑒。讓基層演員有機會享受“國家隊”資源進修班學員董勝利來自河南登封的一個民營劇團,常年活躍在農村演出一線,一年演出600多場。“演了那么多年戲,經常聽老藝人說‘九龍口’,‘九龍口’到底在哪,我一直沒弄明白。”董勝利說,“這次進修班上,經過老師們的講解我才知道,‘九龍口’是演員從上場門出場后的首個亮相位置,或堂桌椅前45度角的位置。”董勝利的情況是基層戲曲演員的一個“通病”。很多基層戲曲演員演出雖多,但進修深造的機會極少,平時學戲主要靠看網上的視頻,很少能得到名家指點,更沒有老師幫助“摳”動作。進修班共有33名學員,卻會聚了楊鳳一、張建國、李宏圖等20余位名師名家。通過一個月的系統授課,名家名師手把手傳藝,學員們實現了表演技能的全面提升。“能來進修,至今依然感覺像做夢一樣。”來自河南平頂山基層劇團的戴景超沒上過一天戲校,全憑熱愛才走上戲曲表演之路,基本功不是很扎實,甚至連臺步都不太會走。在進修班上,老師們把一個程式分解成十幾個步驟,手把手幫他“摳”動作,“一個月的收獲比過去20多年大多了”。除了特色聲腔訓練、表演技法深化等核心課程,進修班還設有戲曲理論、傳統文化修養等課程。此外,學員們還先后走進國家大劇院、梅蘭芳大劇院等國家級藝術殿堂,近距離觀察演員們從化裝到表演的各種細節。“通過這次進修,我們這些常年活動在田間地頭的戲曲演員真是長了見識。”董勝利興奮地說,“表演范式、中華美學,這些新鮮詞兒,我們可是第一次聽到。雖然這些概念剛聽到時讓人感覺很陌生,但老師們一講解,我們確實覺得是那么個理。”河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蔣愈紅認為,這次開辦的戲曲表演進修班實現了國家級戲曲教育資源與地方戲曲人才培養需求之間的精準對接,彌補了地方劇種長期以來“重技輕文”的人才培養局限,讓基層演員有機會走進“國家隊”,同時讓“國家隊”資源直達基層,促進了“民間沃土”與“藝術殿堂”的相互成就,為地方戲曲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思路。打破劇種門戶之見北京京劇院原院長劉侗認為,戲曲藝術必須與當代乃至未來的文化建設、社會需求、大眾審美相結合,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前景,而要做到這些,必須走上創新、創造之路。可是,過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戲曲劇種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門戶之見,不同劇種之間、劇種內部不同流派之間,畫地為牢,互相貶抑,阻礙了交流,影響了創新。此次進修班里,雖然學員主要是豫劇演員,但主辦方卻廣邀各劇種名家授課傳藝,目的就是打破劇種門戶之見。比如,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是昆曲名家,她為學員們帶來《昆曲藝術的發展及人才培養》的講座;全國政協京昆室副主任張建國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帶來了《京劇程式的運用》的課程。來自本劇種之外的知識、經驗,讓學員們受益良多。青年豫劇演員李鵬飛說,豫劇可以借鑒京劇的韻味處理和發聲方法,同時京劇的規范化身段、手勢能夠提升豫劇的舞臺表現力。來自河南滑縣的大平調演員韓中亞進修期間,跟授課老師學了幾段昆曲和京劇,他自豪地說:“以后到基層演出,我既唱大平調,又唱昆曲和京劇,老百姓肯定喜歡。”重視傳承也要重視傳播戲曲的生命力在基層,厚植民間戲曲沃土,才能讓戲曲傳承獲得不竭動力。如何厚植民間戲曲沃土?李樹建認為,要大力推廣普及戲曲文化,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培養大量的戲曲傳播人才。“此次進修特別增設戲曲傳播學、新媒體運營等內容,目的就是提升學員利用現代傳播手段推廣戲曲的能力。”負責此次進修教學安排的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姚志強說。不僅如此,此次進修的學員還有一些來自基層的戲曲主播。比如,郝曉亮就是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豫劇主播。郝曉亮曾報考中國戲曲學院,因文化課成績差了幾分而落榜。熱愛戲曲的他后來成為一名戲曲主播,近些年直播了5000多場,觀眾超40億人次。這次到中國戲曲學院進修,圓了郝曉亮的“大學夢”。同時,郝曉亮的直播經歷和經驗,也給其他學員以及中國戲曲學院的老師帶來啟示。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認為,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此次中國戲曲學院與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聯合辦班,面向基層院團、民營劇團、新文藝群體和流派傳人成建制招生,尚屬首次,開創了基層院團與戲曲院校共同提升、學員之間共同進步的新路子,其經驗值得其他地方戲曲劇種借鑒。(本報記者韓業庭)(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