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國際暑期學校的18位學員齊聚崇明,走進布布瀛非遺生活館。館主是27歲的崇明姑娘周雨昕,她用流利的英語為學員們講解,帶領他們體驗紡紗織布,沉浸式觸摸崇明紡織史的脈絡,感受中國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崇明土布,俗稱“老布”“嫁妝布”,土布是人們對于用手工紡織的布料的統稱。布布瀛非遺生活館位于豎新鎮惠民村,館藏超萬匹、重量達30噸的崇明土布。負責人周勤1996年起從事崇明土布的收集整理和傳承工作,周雨昕是她的女兒。從改革開放后擺地攤的個體戶,到擁有五條流水線的服裝廠老板,再到和女兒一起建立非遺工作坊,周家母女的故事成為守護崇明土布歷史的一個縮影。母親周勤(右)與周雨昕在整理布料。一布堆里找到商機1990年夏天,18歲的周勤站在高中校門口,手里攥著沒填的復讀報名表?!安幌朐倏袝玖?,想自己做點事?!边@個崇明島土生土長的姑娘,天生帶著一股敢闖的勁兒。
彼時個體戶浪潮正席卷上海,周勤的媽媽沒有勉強女兒復讀,還給了她500元做本錢。那個暑假,她跟著表姐坐船離島,擠上開往常熟的長途汽車去批發市場進貨,背著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成了最早一批擺地攤的商販。批發市場琳瑯滿目,毫無經驗的兩人根本不懂該進什么貨,就憑自己的眼睛看。
姐妹倆最喜歡的是顏色鮮艷的裙子,一口氣買進了幾十條,那是當年最好賣的名叫喬其紗的連衣裙,進多少賣多少?!斑€有皮夾克,進貨價是15到20元,回到崇明可以賣30元,一件衣服賺10元,這在當年真是開心得不得了?!辈贿^,賺錢的好日子只持續了一個月。周勤表姐的父母要求女兒有個穩定工作,后來表姐通過招工進了廠,周勤自己也上了大專。在課堂間隙,別人在刷題,周勤卻在算布料成本。她時常回憶起凌晨5時蹲在常熟批發市場搶貨的場景,回憶在鎮上擺攤一天賣十幾條喬其紗裙的感覺真好。雖然大熱天里,衣服被汗水浸透又曬干,她卻在布料的摩挲聲里,漸漸摸到了生活的脈搏。1993年大專畢業后,周勤進了上海新民針織廠做學徒,從釘紐扣、鎖扣眼開始學起。如果說三年前的她初嘗做服裝貿易的甜頭,進廠當縫紉工則讓她吃足苦頭??p紉工第一個工作就是開口袋,周勤跟著師傅每天早上領任務100條褲子,一人50條。學了一星期,周勤自認為學會了,哪想到獨立完成的50條褲子“出洋相”,口袋全部開到褲腳的位置。師傅沒有責罵她,而是幫她連夜修補。兩人一起將所有褲子的口袋修改到正確位置。當年只有21歲的周勤一下子成熟了,她明白了做服裝的意義,那就是布料和技藝都容不得半點馬虎。1995年,當多數同齡人還在工廠領固定工資時,周勤作出更大膽的決定。母親把多年的積蓄給她,她最后一共湊齊7萬元在崇明租廠房辦起了服裝廠。“那時就盯著外貿訂單,沙灘褲最好做,也最走量?!彼ΨQ在針織廠打工的經歷派了大用場:熟悉布料特性,懂裁剪流程,甚至能看出縫紉機的細微毛病。五條流水線從無到有,車間里的縫紉機聲晝夜不息,把一個姑娘的雄心縫進遠銷海外的成衣里。二收藏土布成“副業”1996年,周勤結婚。母親拿出16匹疊得整整齊齊的崇明土布放進樟木箱。“這是老規矩,姑娘出嫁,娘家要拿土布當陪嫁?!敝芮诿济嫔霞毭艿慕浘?,突然懂了這些土布的分量——那是母親用無數個夜晚,在老式織布機上一梭一梭織出來的牽掛。1998年,周勤的女兒周雨昕出生。抱著襁褓中的嬰兒,周勤又想起了母親給的16匹土布?!澳菚r候突然覺得,現在年輕人都買現成衣服,土布織得越來越少。我女兒將來結婚,她的土布嫁妝我到哪里找?”周勤望著女兒熟睡的臉,心里悄悄埋下一個念頭:要給女兒攢下比自己嫁妝更多、更美的土布。從此,周勤的生活多了一項“副業”——收布料。那時外貿訂單多,鄉親們特別喜歡沙灘褲,周勤就用自己廠里的成衣換土布,就這樣越收越多,日積月累,從最初的幾個樟木箱到后來放滿了家里的房間,甚至要租房放布。周勤收集的土布?!袄掀牌艂兇蜷_柜子,拿出壓箱底的土布,有的都泛著黃,但花紋特別地道。”周勤見過最珍貴的一塊布,是一位95歲的阿婆年輕時用一年時間織成的喜字紋十二頁綜布?!艾F在這個技藝近乎失傳。阿婆說這是當年準備給孫女做嫁妝的,后來孫女嫁去城里,用不上了。”周勤花了3.5萬元收購,接過布時,阿婆的手在布面上輕輕摩挲,周勤突然明白,自己收的不只是布料,更是一代人的記憶。
2014年,周勤對著滿屋子的土布突然頓悟:“不能就這么堆著,得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布的故事。”建一個土布博物館的想法,就從那時開始。三匠心籌建工作坊2016年,周勤的女兒周雨昕拖著行李箱去美國留學,周勤塞給她一塊巴掌大的土布。“這是外婆織的,你帶著。”彼時的女孩或許還不懂,這塊布背后承載的思念。直到2020年,疫情讓遠隔重洋的母女頻繁視頻,周雨昕在鏡頭里看到母親整理土布的樣子——陽光穿過布面,母親的白發和藍布疊在一起,像一幅安靜的水彩畫?!皨?,我們建個工作坊吧,不光展覽,還要讓年輕人知道這些布?!绷魧W期間,周雨昕看到國外對傳統手工藝的珍視,突然懂得了母親多年的堅持。2020年,母女倆開始籌建土布工作坊。這是周勤藏了半輩子的念想,要讓崇明的土布手藝,在這棟老廠房里重新火起來。改造廠房的日子像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仗。周雨昕拿著卷尺在灰塵里丈量,牛仔褲膝蓋處磨得發黑,手里的鉛筆在圖紙上畫了又改,學酒店商務的她,第一次覺得某些畫圖軟件不如墻角撿來的半截粉筆好用。陳列分區最費心思,周勤和工人一起設計陳列木架,他們想讓來的人既能看見土布怎么從棉花變成布匹,又能感受到老手藝里的生活氣。周雨昕把廠房隔出個小間當織機房,搬來外婆留下的老織布機,木頭零件“吱呀”作響,她蹲在地上給軸承上油,嘴里哼著崇明小調。展廳的橫梁是用木料拼的,周雨昕在橫梁上纏了幾米長的土布,風從窗戶吹進來,布角揚起,掃過周勤新縫的土布靠墊。有次鄰居路過,探頭看見母女倆正往墻上釘照片,那是周勤年輕時跟著外婆學織布的樣子,黑白照片里的姑娘,和現在釘釘子的雨昕,眉眼是那么相似。生活館收藏上萬匹的崇明土布。4個月后,當第一縷陽光透過新窗照進木格,落在疊得整整齊齊的土布上,周勤摸了摸墻上自己畫的黑板報,上面寫著“土布的故事”,字跡歪歪扭扭,卻比任何燙金招牌都讓人心安。周雨昕靠在織機旁,看著媽媽低頭撫平布面上的褶皺,忽然發現,那些日子里磨破的手指、熬紅的眼睛、疲倦的身體,都變成了這間工作坊最值得回憶的歲月縮影。
工作坊開張了。周勤負責展示收藏的老土布,講那些布料背后的鄉村故事。周雨昕從紡紗、織布開始學起,每天要花10小時學習,因為老式織機比較重,不用力根本推不動,用力過猛線又容易斷,一天下來,周雨昕總是渾身酸疼。在學藝過程中,她深切體會到“手藝人”的不易。隨著技藝成熟,周雨昕帶著設計師團隊把土布做成筆記本、茶席、手提袋。“現在年輕人喜歡‘老味道’,但要做得時髦?!敝苡觋糠Q設計的土布包上還留著當年母親服裝廠的標簽樣式。四全鏈條創新傳承周雨昕畢業于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專業是酒店商務。在她的工作坊里,對非遺傳承中的活態傳承,有她自己的理解。除了最先映入眼簾的木架上老布匹,周雨昕最在意的還有工作坊后的四畝試驗田。
周雨昕為游客講解。春天播種時,她會帶著全國各地來研學的孩子們蹲在地里,看棉花籽如何頂破泥土;秋日收棉,她教訪客親手摘下蓬松的棉桃,感受纖維在掌心的柔軟。“很多人以為土布就是‘老布’,卻不知道它的根扎在泥土里。”周雨昕指著田埂邊的染料圃,紫蘇、梔子、茜草長勢正好,這些《天工開物》里記載的植物,如今仍在她的照料下,為土布染上自然的色彩。有次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孩子來,小姑娘捏著剛摘的梔子果,看著汁水染黃了指尖,突然拽著媽媽的衣角說:“原來布的顏色,是從果子里跑出來的呀。”周雨昕蹲在織機前給游客講解土布,指尖撫過剛織出的布面,棉線的紋路里還帶著植物染料的淡淡清香,那是她親手種下的蓼藍,經揉捻、發酵、晾曬,最終染出這抹沉靜的藍。“非遺不是標本?!彼ь^望著遠處的棉田說,“它得能呼吸,能從地里長出來,能在手里活起來?!睆拿薜讲嫉娜湕l技藝,被周雨昕拆解成看得見、摸得著的過程。紡線區里,老式紡車與改良過的工具并排擺放,她會先演示外婆傳下來的手捻紡線,再講解現代設備如何保留棉線的韌勁??棽紮C前,她踩著踏板示范古法織法,木梭在經線間穿梭的聲音,和著她的講解:“你看這經緯交錯,就像咱崇明人過日子,得有章法,還得有韌性?!弊钐貏e的是染布區,大缸里的靛藍溶液泛著泡沫,那是她用傳統“發酵法”的成果?!盎瘜W染料快,但少了植物慢慢沉淀的靈氣?!彼龘破鹨粔K剛浸染的布,陽光下,藍色從淺到深暈開,像極了崇明島的天空。這種“從土地到織物”的呈現,滿足了人們對非遺展示的想象。有位研究民俗的學者來參觀時,盯著染布缸里的泡沫看了好久:“我們總在文獻里找傳統工藝的定義,卻忘了最好的答案,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勞作里?!庇欣先嗣棽紮C落淚,說想起了年輕時村里的織坊;有設計師來取經,把土布紋樣融進現代時裝;甚至有小學生跟著學紡線,回家后纏著媽媽要種棉花。國外留學的經歷讓周雨昕具備了語言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視野。當她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向她詢問土布工藝或訂購土布工藝品的時候,她敏銳捕捉到海外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選擇以“文化出?!睘橥黄瓶冢瑢⑼敛籍a品搬到全球舞臺,讓崇明非遺走出國門。2022年3月,周雨昕帶著由土布制作的成衣和東華大學師生一起參加波蘭時裝周,來自中國古老的紡織技藝和紋樣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2024年春節期間,周雨昕又帶著土布工藝品參加了由法國圖爾市政府主辦的法國圖爾首屆中國非遺文化節,土布制作的地圖、平安鹿、書簽、胸針等非遺工藝品一經亮相,便得到了眾多外國友人的喜愛。憑借對崇明土布傳承作出的突出貢獻,2024年,周雨昕被評為首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青年人才。“傳承不是我要學會織布,而是如何讓更多人知道崇明土布,是讓它能跟著時代走,老人能看見回憶,年輕人能找到新意,孩子們能知道根在哪兒?!敝苡觋空f??棛C的經緯也是生活的智慧。
送走最后一批游客,暮色漫進工作坊,周雨昕剛織完今天的最后一尺布??棽紮C的踏板還帶著余溫,她俯身把木梭放進竹籃,忽然聽見隔壁傳來紡車轉動的輕響,是母親周勤手里捻著一團雪白的棉絮?!把绢^,還記得你外婆說的不?”周勤抬頭笑著說,“從前咱島上的姑娘,能織四頁綜布,就算得上聰明伶俐;要是能織八頁綜布,那可是能把一家子日子織得穩穩當當的,嫁過去就能當家?!蹦菚r她不懂,只覺得八頁綜布好長,可現在看著滿館的布,忽然就懂了外婆說的“當家”——知道哪季的棉花最軟,哪味植物染的藍最經曬;懂得把粗布織成耐穿的衣裳,把碎布拼成暖和的褥子;能在經緯交錯里,織進一家人的柴米油鹽,織進日子里的起起落落。原來所謂的“當家”,從不是織完多少布的數字,而是讓那些藏在經緯里的智慧,能被更多人看見。周雨昕依偎在媽媽身旁,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人,讓老手藝里的踏實和韌勁,能接著暖透往后的歲月。原標題:《新民特稿|留住崇明土布》欄目編輯:潘高峰來源:作者:新民晚報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