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表現得毫無羞恥心:種姓制度的藤,結不出現代文明的果交個朋友吧
作者: 小趙 2025-07-19 05:59:49
閱讀(81)
表現得毫無羞恥心:種姓制度的藤,結不出現代文明的果2025-07-1818:14·校尉講武堂校尉出品、必屬精品!本號為公眾號《校尉講武堂》在頭條的主賬號,此外別無分號。周六晚繼續在視頻號與西瓜視頻同步直播,感興趣的朋友不妨過去看看。引子:眾所皆知,世上的壞事,如果要區分程度,通常可以分成輕度、中度和重度,但如果涉及婆羅多,我們就一定要單獨加上一檔——印度,否則就無法完成對婆羅多的準確描述。毫無疑問,在衡量國家、民族的羞恥心與道德感的時候,婆羅多也要單開一檔。畢竟,不管是全球宣講還是全球詐騙,不管是輪奸蜥蜴還是公開拉屎,這種突破人類道德底線的奇葩行為,單獨一件,也許個別國家能夠干得出來,但能夠集萬般奇葩于一身的,除了印度,別的國家絕對做不到。校尉一直說,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人民,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國家。國家行為都會受民意影響,尤其是婆羅多這種號稱民主、實則民粹的國度,政客主導的國家行為,一定要符合民間的民粹情緒。而所謂的民意,正是由個體認知匯聚而成,個體的認知水平,又不可能擺脫文化的影響。因此,要分析印度的國家行為為何總是輕易突破人類道德底線,表現得毫無羞恥心,自然也要從他的文化基因中尋找答案。那么,印度到底是什么文化呢?答曰:最古老、最隱蔽、最無恥、最惡劣的殖民文化。我們知道,印度最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就是種姓制度。這是一種融合了宗教歧視、政治歧視、人種歧視、民族歧視、職業歧視、性別歧視的文化怪胎——說實話,用文化二字來形容種姓制度,都是對文化的褻瀆——因為就其本質而言,種姓制度就是最為落后的殖民體制。這話一出,估計會有人站出來反對:印度的內部政治體制,怎么能說是殖民制度,難不成自己殖民自己?婆羅多再牛逼,大不了強奸婦女、強奸山羊、強奸蜥蜴,也沒聽說強奸自己!的確,受限于生理條件,自己強奸自己,神通廣大的婆羅多也做不到。除非他能像街霸游戲里的達爾錫一樣,把第五肢也練到能夠隨意伸縮變形的程度,然后自己捅自己的屁眼。街霸達爾錫但自己殖民自己卻有可能。因為在不了解印度尤其是習慣了大一統文化環境的中國人看來,印度是一個國家、一個整體,但在種姓制度下,實際的印度,卻始終只是由殖民統治階層與被殖民、被統治階層組成的縫合怪。中國人把印度人都視為平等的人,但在印度的高種姓貴族眼中,低種姓的賤民,其實根本就不算人。在法律層面,印度算是一個國家,在種族層面、在文化層面,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壹:何謂殖民要判斷種姓制度到底算不算殖民制度,首先要梳理一下殖民的概念。英文殖民Colonization的詞源,是拉丁文的colo,有耕種、培育、居住的意思。也就是說,殖民的本意,是指對某個地區進行農業開發與定居,是個帶點褒義的中性詞。歐洲列強啟動全球殖民的時候,為了淡化自身的罪惡,便使用了殖民一詞。但不管用什么樣的名詞,都不會提高殖民者的道德水準,更改變不了殖民行為的罪惡本質。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殖民這個中性詞,變成了全球公認的貶義詞,并且是非常惡劣的貶義詞。因為所謂的殖民,就是通過武裝移民擠占殖民地的生存資源,這是一個殘酷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掠奪、剝削、奴役,以及普遍性的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甚至是種族滅絕。移民是個人行為,沒有國家機器的背書,移民必須遵守對象國的法律。殖民是國家行為,得到了國家機器的背書,是對被殖民國家的大規模入侵,殖民者就是制定法律的統治者。根據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梳理出殖民行為的三大標準:一是存在制度性、系統性、社會性的種族主義行為,比如大規模的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種族滅絕;二是存在基于種族差異而非階級差異的壓迫、掠奪、剝削與奴役;三是國家主導。之所以有很多人下意識地否認種姓制度是殖民制度,主要兩個原因。一是殖民一詞,是隨著歐洲列強全球殖民流行起來的,已經與西方殖民歷史牢牢綁定。因此,對于人類早期的殖民行為,在人們的腦海中,就被自動剔除了。二是殖民行為總是伴隨著外國入侵。婆羅多在自己國內搞殖民,就跟自己強奸自己一樣,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圍。但我們要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源自三千年前的雅利安人入侵。也就是說,種姓制度建立之初,就是外來侵略者創建的殖民體制,并且中間從未改變。我們不能因為它流傳了三千多年,就抹殺掉它最原始的殖民屬性。人類文明的擴張,最初都帶有一定的殖民性質,但隨著時間推移,殖民性質會淡化甚至消失,只有印度是例外。其中的關鍵,在于是否打破種族界限,完成了文化與民族的融合。如果實現了融合,即便還有階級矛盾,那也屬于民族內部矛盾,不能視為殖民統治。如果雙方始終不能融合,那就依然屬于殖民。比如滿清入主中原,剛開始就帶有明顯的殖民特點,但隨著文化、語言、文字以及生物基因層面的融合,以及大量漢人官僚進入統治階層,其殖民色彩逐漸淡化。再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對拉美的殖民,隨著人種、文化的融合,現在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古巴等國,就不能繼續視為殖民政權。但種姓制度就是無限分層的種族制度,種姓制度統治下的印度,也就擺脫不了殖民體制的屬性判定。貳:種姓制度起源很多人都不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與希特勒宣揚的雅利安種族主義,其實擁有共同的文化源頭——雅利安種族優越論。細說雅利安種族優越論之前,需要從兩條故事線講起。其一是雅利安人的起源。通常認為,雅利安人的源頭,是生活在烏拉爾山脈一帶的古印歐人,以游牧為生。公元前2000年左右,地球進入小冰河期,古印歐人的草場被積雪覆蓋。為了尋找新的棲息地,古印歐人開始向外遷徙。其中一支西進歐洲,沿途與當地土著民族結合,逐漸形成了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希臘人等歐洲分支。另外一支南下中亞,逐漸演變為雅利安人。抵達中亞之后,雅利安人又一分為二。一部分去了波斯高原,與本地民族結合形成波斯民族,另一部分進入印度,成為印度種姓制度之中的貴族。還有一支向東進入中國,根據殷墟考古發現,這支古印歐人,很可能加入了中國古代的鬼方部落,被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殲滅,不過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爭議。大致理清雅利安人的起源,咱們就可以進入第二條故事線,雅利安種族優越論的起源。在向南遷徙的過程中,古印歐人開始自稱Aryan,也即雅利安人。也就是說,與歐洲白人一樣,雅利安人也是古印歐人的分支,他倆是兄弟關系,并不能簡單地將歐洲白人等同于雅利安人。這是印度的婆羅門大祭司,雖然屬于白人面相,但與歐洲白人還是有明顯的區別。這種區別,一方面來源于幾千年的氣候差異、生活差異,另一方面則是源自基因差異。在梵語和波斯語中,雅利安一詞有高貴者、信仰者的含義。補充一句,盡管今天的波斯語與梵語,已經屬于兩種語言,但它們都源自印歐語系。波斯語更多地受阿拉伯語、突厥語影響,外來詞匯占比達到一半。但印度采取了種姓制度,作為貴族語言,梵語一直在高種姓的宗教祭司階層內部流傳,幾乎沒有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從雅利安一詞的原意就可以看出,在南下征服、融合土著民族的路程中,雅利安種族優越論就已經出現了萌芽。在古代,這種情況很正常,任何一個征服土著民族的先進民族,都會不自覺地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因為這種征服,其實就是早期的殖民。作為殖民者,為了穩固統治地位,必須神化自身。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前后,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達羅毗荼人。為了鞏固自身統治,雅利安人開創了婆羅門教,通過編造原人創世神話,創建了種姓制度。根據這個神話,原人的身體分別生成了四大種姓:婆羅門自口生,剎帝利自臂生,吠舍自腿生,首陀羅自足生。這四大種姓之中,前三者為雅利安人,后者為達羅毗荼人。其中婆羅門為祭司階層,掌握神權,地位最高;剎帝利為官員階層,掌握行政權與軍權,是婆羅門的打手,也屬于高種姓;吠舍為普通平民階層,從事農民、商人等職業。至于首陀羅,則只能淪為純粹的苦力,為高種姓的人提供服務。從種姓劃分就能看出,雅利安人內部,原本也存在階級,婆羅門、剎帝利乃是統治階級,吠舍則是被統治階級。征服達羅毗荼人之后,吠舍才不再在雅利安人的階級社會中墊底。此外,四大種姓之外,還有所謂的賤民達利特,只能從事清理垃圾、打掃廁所、掏糞等不潔的職業,不允許與高種姓的人接觸,甚至雙方的影子都不能接觸。隨著雅利安人勢力的擴張,又不斷有新的土著部落被征服。這些新近被征服的部落,大多也被列入賤民達利特。可見,雅利安人推行的種姓制度,乃是典型的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種族壓迫,符合殖民的本質特點。它的歷史再悠久,依然也是殖民制度。叁:雅利安種族優越論的另外兩個分支當今世界,有兩大種族主義的文化源頭,一個是猶太教建立的一神論宗教思想,另一個則是雅利安種族優越論。巧合的是,這兩大種族主義源頭,都分裂出來了三種流派。猶太教教義之下,分裂出了當今世界的三大一神論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雅利安種族優越論,也形成了三個分支,除了婆羅多的種姓制度,還有下面兩個。1.希特勒的雅利安種族主義大約在18世紀,歐洲學者發現了梵語與拉丁語、希臘語的相似性,由此建立了印歐語系、印歐人種的概念。到19世紀,為了彰顯西方殖民者的種族優越感,歐洲學者又對梵語中的雅利安一詞進行了發揮,宣稱雅利安人乃是歐洲人的祖先,是高等文明的創造者。在此基礎上,希特勒發明了雅利安種族主義,宣稱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才是最純正的雅利安人,是最尊貴的種族,同時還擔負著消滅劣等民族的天命。雅利安種族主義理論成型后,就變成了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發動侵略戰爭的理論依據。作為最為偉大的嘲諷大師,歷史在這里忍不住又嘲諷了一下猶太人:他們發明了猶太教,認定世間只有猶太人才有資格信奉上帝,認定上帝只庇佑猶太人,認定其他民族都是上帝賜予猶太人的人形牲畜,奠定了西方種族主義的思想基礎,猶太教所衍生出來的基督教,就此成為西方殖民者全球殖民、種族滅絕原住民的理論依據與精神支柱,然后猶太人自身,又變成了種族主義最大的犧牲品!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歷史的回旋鏢,始終在空中盤旋,任何一個狂妄自大的民族,都會被它狠狠收拾。相比歐洲列強殖民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種族主義,希特勒宣揚的雅利安種族主義,更強調人種、民族差異,可以算是白人至上主義的一個分支,而列強的殖民行為,則既有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也有基督教源自一神論的極端宗教思想。在歷史的陰差陽錯之下,西方殖民者并沒有得到清算,因此,他們所代表的白人至上主義、極端宗教思想,并沒有得到深刻的揭露,更沒有得到歷史的審判。相反,美術生的雅利安大業徹底失敗,因此,美術生推行的納粹思想、雅利安種族主義也被徹底批臭。從雅利安種族主義的發展歷史就能看出,實際上,希特勒以及之前的歐洲學者,只是借用了雅利安這個詞來推行白人至上主義,不管是生物基因層面還是文化基因層面,日耳曼人與真正的雅利安人,并沒有太多的交集。包括希特勒欽定的金發碧眼雅利安人形象,與雅利安人血統最為干凈的印度婆羅門,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因為后者都是黑色頭發,眼睛則偏棕褐色。這是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夫妻,雖然都是雅利安人,不過穆克什是吠舍,血統受到污染,因此膚色偏黑;他夫人是婆羅門,血統相對干凈,因此帶有明顯的白人特征,但與歐洲白人也有明顯的區別。這是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圖。圖中明顯可以看出,代表雅利安人的R1a基因,主要分布在中亞、南亞,歐洲的血緣相當稀薄。實際上,缺乏歷史傳承的民族,通常都有亂認祖宗的習慣。比如土耳其人為了攀附突厥血統,將16個歷史上的突厥國家都視為自己的祖宗,但土耳其人的突厥基因占比,卻連10%都不到。埃蘇丹與16個突厥祖宗所謂拉虎皮、做大旗,在很多時候,認個牛逼的祖宗,確實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對中國人來說,這事挺難。因為國家有信史記載、家族有家譜傳承、基因也非常干凈,亂認祖宗,不僅很難蒙混過關,還會遭到集體唾棄——三姓家奴、認賊作父、數典忘祖這樣的罵名,除了石敬瑭這樣的極品,沒有幾個人能夠承受。但對歐洲、西亞一帶的人來說,這事就很容易。他們既沒信史也沒家譜,加上人種混雜,什么基因都能扯上一點,因此,只要屬于白人,不管哪個牛逼的歷史民族、歷史人物,他們都能認作祖宗——希臘牛逼,他們就是希臘文化的傳承者,羅馬牛逼,他們就是羅馬帝國繼承人,雅利安這個詞自帶種族優越感,他們就是雅利安人……更重要的是,在西方文化中,亂認祖宗,并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道德負擔。校尉相信,隨著時代變遷,如果中華文明重新登頂并維持那么兩三百年,一定會有很多白人學者跳出來,論證華夏先民才是白人的祖宗。2.伊朗與雅利安種族優越論客觀評價,就現實表現而言,伊朗的種族主義并不明顯,但在文化層面,他們同樣受到了雅利安種族優越論的影響。關于這一點,從伊朗改名就能看出。在歷史上,伊朗一直叫做波斯,大家熟悉的伊朗高原,原來一直叫做波斯高原。到1934年,隨著歐洲學者對古雅利安人的發掘、演繹與吹捧,尤其是希特勒開始推行雅利安種族主義,為了拉近與德國的距離,為了削弱阿拉伯文化、伊斯蘭教的影響力以更好地在文化上靠攏西方,同時也是為了強化內部民族認同,時任波斯國王禮薩·汗將波斯更名為伊朗。為什么更名伊朗而不是別的什么名字?因為伊朗一詞的本意,就是雅利安人的居住地。伊朗國名只是音譯,如果意譯,那就是雅利安國。Iran、Aryan,雖然經過了漫長的歲月變遷和改成英語之后的發音變化,但我們依然能夠聽出,這兩個詞的發音方式高度一致。作為雅利安人與波斯帝國的雙料傳承人,伊朗人有著特殊的驕傲。正是因為這種驕傲,阿拉伯人崛起時,為了生存,波斯人不得不選擇皈依伊斯蘭教,但在皈依的同時,他們又頑固地選擇了伊斯蘭教的小宗什葉派,以維持自己的民族獨立性。同樣還是因為這種驕傲,伊斯蘭革命之后,為了抵制美國與蘇聯的影響,霍梅尼又喊出了“不要東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口號。有意思的是,曾經被波斯人拼命拒絕的伊斯蘭教,發展到今天,卻變成了波斯人抵制外來文化的思想武器。可見,發展到今天,伊朗的民族自尊心,主要源于三部分:一是雅利安種族優越論,二是雅利安人建立的波斯古文明,三是什葉派老大的宗教地位。禮薩·汗所代表的世俗化力量上臺,就會通過宣揚民族主義、引入西方文化來對抗宗教勢力;宗教勢力上臺,則會通過宣揚宗教思想、民族主義來對抗外來文化。也就是說,不管是世俗化力量還是宗教力量,都要借重民族主義,都要借重雅利安種族優越論。正因如此,伊斯蘭革命勝利后,霍梅尼將伊朗帝國更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繼續保留了伊朗這個帶有強烈雅利安種族優越論色彩的國名。理解了這點就會明白,為什么伊朗在骨子里看不起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因為在他們內心深處,只有帶著雅利安人基因的歐洲裔白人,才有資格與他們并列。伊朗沒有發生惡性的種族主義事件,不是不想,而是實力不允許。肆:何謂道德在討論印度種姓制度與道德淪喪的內在聯系之前,還要梳理一下,到底什么是道德。關于道德,并無權威的定義,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百度詞條上的兩句描述。其一: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范。其二: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校尉認為,道德的本質,可以如此界定:一是社會性。有社會,才會有道德。對于獨來獨往的野獸來說,只有生存本能、沒有道德意識。但對于群居型的智慧生命來說,就一定要通過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調節個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以維護種族的集體利益。這些被廣泛接受、嚴格遵守的行為規范,就是道德。不止人類,包括象群、猴群、獅群、狼群,在它們內部,同樣存在行為規范,比如集體照顧、保護幼崽,這種源自動物生存本能的自我約束、自我犧牲,也即道德的雛形。二是向善性。前面說了,道德體系的存在意義,在于調節社會群體中的個體關系,以更好地維護種群的集體利益。這既符合人類的生存本能,也符合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因此,人類社會的道德,最初都是向善的。三是扭曲性。道德本是有利于人類集體生存利益的規則體系,不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居于絕對少數的統治階層,為了自身的利益,卻總是利用手中的權力,來歪曲道德的本意,甚至憑空制造新的道德標準。原本導人向善的道德體系,反而變成了統治階層作惡的道具。印度的種姓制度,便是人為扭曲的道德體系。四是局限性。既然道德具有社會屬性,那么,它就一定會有適用的范圍。人類的道德體系,不能適用于動物;統治階層設定的道德體系,只會約束被統治階層而不會約束自己;東方文明的道德體系,同樣很難適用于西方文明。五是普適性。雖然道德有局限性,但也有普適性。因為道德乃是人性的自然延伸,而人性是相通的。對弱者的同情、對幼崽的關愛、對公平的期望、對特權的反抗,乃是任何一種人類文明天然具備的道德精神。區別在于,在某些人類社會中,這些最基本的道德精神,也被統治者強行扭曲。這種扭曲,同樣在印度的種姓制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伍:種姓制度無道德理解了道德的五性:社會性、向善性、扭曲性、局限性、普適性,尤其是理解了道德的扭曲性與局限性,我們就會很自然地得出結論,越是等級森嚴的社會,道德體系越是被扭曲,道德體系越是分層化、原子化、差異化。統治階層內部,會有嚴格的道德標準,中國的君子風度、西方的貴族范,便是統治階層內部道德標準的體現形式。在面對被統治階層時,統治階層的道德標準就會大打折扣。但不管怎么說,如果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屬于同一民族,統治階層的道德雙標就不能太過分。比如古代中國,既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也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一旦階層差異與種族差異綁定,就不再是道德標準打折扣的問題,而是不同階層、不同種族采取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的問題。很不幸,印度的種姓制度,就是階級與種族綁定的道德體系、在不同的種姓分別獨立運行的多套道德體系。在種姓制度下,高種姓可以任意作踐低種姓,毆打、強奸、傷害甚至是殺死,卻沒有任何道德風險。即便在法律層面,根據《摩奴法典》,高種姓殺死首陀羅,也只需賠償牲畜。一個國家的道德標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精英階層決定的。既然作為印度精英的高種姓在面對低種姓時毫無道德可言,自然,我們也不能奢望,印度的低種姓人群會有多高的道德標準。老人家說過,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子貢救人卻拒絕接受獎勵,也被孔夫子嚴厲批評,因為子貢人為抬高了做好事的標準,非但不能導人向善,反而勸退了很多想做好事的人。道德體系的建立,必須因勢利導。對于底層百姓來說,如果遵守道德不能獲得獎勵、違背道德也不會得到懲罰,那么,他們就一定會趨向于違背道德。因為真正的道德,從來都是通過壓制個人欲望來保證最大的社會公平。反言之,任何一種罔顧人類集體利益、無限放大個人欲望與小集體欲望的價值體系,必然都是不道德的。種族主義、階級社會最大的原罪,就是通過設立虛偽的道德體系,堂而皇之地犧牲掉大多數人的利益,來維護處于統治地位的少數人的利益。這種虛偽的道德體系,其本質是反道德的。因此,別看印度自詡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只要沒有徹底廢除種姓制度,它就依然只是一個反道德的殖民國家。并且,它不止是繼承了種姓制度的殖民基因,還繼承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基因。結語:種姓等于社會分化。種姓制度必然是階級社會。通過種姓與階級的綁定,雅利安人完美地殖民了印度幾千年。但這種基于種族的階級分層并非全部,相反,它會繼續向社會結構的所有維度擴散,比如民族的分層、部落的分層、地域的分層、語言文字的分層、文化的分層、性別的分層、職業的分層。同為婆羅門,印度首富的夫人也必須跪迎大祭司,別人甚至連跪的資格都沒有更致命的是,這種分層,符合印度的道德與法律。這種普遍性的歧視,不僅導致印度人分成了無數個層級,也導致印度人分成了無數個群體。即便是最為低賤的達利特,在他們內部,撿垃圾的也看不起掏糞的。同樣繁衍生息了幾千年,為什么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并且通過融合周邊少數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而印度卻始終是一個人種、民族、宗教、文化的大雜燴?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古代中國只有階級沒有種姓,而印度不但有階級更有種姓。種姓等于全民反智。種姓制度必然是愚民社會。通過愚民統治,印度不僅維持了底層民眾的反智,其統治階層的智力水平也在不斷下降——一個靠血統就能維持下去的統治制度,統治者根本不可能開發出高深的政治智慧與政治文明。我們知道,社會管理需要智慧,被管理者越聰明,對管理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高。因此,種姓制度的愚民效應,不僅體現在普遍沒有接受過教育的低種姓身上,也體現在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種姓身上。老仙贏學無往不利,其堅實的社會根基,正是印度社會的全民反智。滿清為什么出現文化倒退?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帶有部分種姓制度的色彩。種姓等于道德淪喪。
種姓制度必然是叢林社會。一個靠種族、民族、職業、性別等身份屬性區分高低貴賤的國家,就好比靠動物種類決定食物鏈地位的叢林社會,不可能產生真正的道德。在種姓制度下,高種姓的地位,不是來自于高尚的品德,低種姓的逆襲,同樣與品德無關。印度人在國際上種種突破道德底線的表演,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內部種姓制度本身的道德淪喪。在國內種姓制度叢林社會中養成的習慣,被他們無縫轉嫁到了國際社會。種姓制度的瓜藤上,即便嫁接了所謂的西方民主,也結不出現代文明的果實。這不僅是制度的落后,并且是文明與文化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