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iPhoneAir就是款失敗品!為什么,我來告訴你。iPad
作者: 小錢 2025-11-15 07:36:58
閱讀(77)
iPhoneAir就是款失敗品!為什么,我來告訴你。2025-11-1417:56·科技心眼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說白了,iPhoneAir就是款失敗品——這可不是我隨口說的。蘋果削減產量、甚至推遲傳聞中的后續機型iPhoneAir2的消息,足以說明這款手機的需求根本沒起來。對蘋果來說,只要不是爆款,大概率就算沒達到預期。但iPhoneAir的表現堪稱徹底撲街,這種情況雖不常見,卻也不是沒有先例。一、價格定位完全跑偏說實話,看到這結果還挺讓人失望的。這么多年來,我們都盼著iPhone能來點新東西,一款與眾不同、值得入手的機型,而不是年年換湯不換藥。但iPhoneAir的問題——或者說它的妥協與取舍——實在太明顯,讓人無法忽視。更關鍵的是,它不是蘋果唯一的機型,甚至不是今年唯一的纖薄手機。一對比就露餡,iPhoneAir根本經不起推敲。拋開“超薄”帶來的初期新鮮感,剩下的全是槽點,而且“薄”本身也沒多吸引人。它的價格是第一個硬傷。現在大家雖然對千美元級別的手機已經習慣,但iPhoneAir不是唯一選擇,更不是最便宜的。聊價格不能不提配置:新款標準版iPhone17終于升級了ProMotion自適應刷新率顯示屏,多了一顆攝像頭,電池容量更大,性能還和iPhoneAir持平,價格卻更便宜。對不太懂行的消費者來說,這完全說不通——iPhoneAir本該賣得更便宜才對。或許是高端材質、創新相機模組平臺或新處理器推高了成本,但如果真是這樣,蘋果本可以再多做些妥協(雖然我也想不出還能砍什么配置了)。在我看來,iPhoneAir本該是入門級或平價機型。如果“Air”的意思是更薄更輕,那它就不該賣得更貴。
蘋果的iPad產品線也有類似的命名混亂:iPadmini、標準版iPad、兩款iPadAir、兩款iPadPro,雖然配置和功能隨價位遞增還算規律,但iPadAir也不是最便宜的。反觀MacBook系列,現在回歸到MacBookAir和MacBookPro兩款,邏輯就很清晰。除非你對“超輕薄新款iPhone”有執念,否則花更多錢買iPhoneAir毫無意義——標準版iPhone17明明更劃算、更實用。二、“薄”得毫無意義,沒解決任何問題另一個明顯的槽點是:它的“薄”根本沒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和iPhone17、17Pro放在一起,“薄”確實有點噱頭,但它的屏幕尺寸是6.5英寸,比標準版iPhone17還大,只比17ProMax小一點。喜歡大屏的話這算是個優點,而且現在iPhone也只剩這一種額外尺寸可選——Plus機型沒了,mini更是早就停更了。或許“大屏+纖薄”讓邊角操作稍微輕松點,握持感也略舒適,但對我來說,它還是太大了,放口袋里很別扭。這也是我過去幾年一直用標準版Pro的原因。“薄”不等于“小”,不像當年的iPhonemini(安息吧)——雖然mini真的解決了尺寸問題,但大家也不買賬。說實話,我從沒聽過有人抱怨iPhone“太厚”,反而現在很多人寧愿手機厚一點,只要能換更大的電池、更好的性能,或者沒有突兀的相機凸起。三、為數不多的亮點iPhoneAir唯一的優點,大概是材質質感在全系列里算頂尖的。它的外觀更像早年的iPhone:鏡面拋光鈦金屬質感、低調啞光玻璃背板,我這款是天藍色,讓我想起了iPhoneX(這可不是壞事,那款手機確實好看)。但據蘋果說,這套材質組合還不如iPhonePro的“復古新材”鋁合金機身。說實話,現在真的越來越難跟上蘋果的材質命名邏輯了。再夸它兩句:A19處理器比標準版iPhone17的常規A19芯片更強,還配備了12GB內存;大屏是LTPOSuperRetinaXDROLED自適應刷新率面板,亮度也有升級,這兩點完全沒妥協;正面是CeramicShield超瓷晶面板,支持IP68級防水防塵。單看這些,它在很多方面都接近Pro系列,但在另一些方面,連標準版iPhone都比不上。四、無法忽視的硬傷:揚聲器、相機和電池首先是揚聲器:iPhoneAir底部只有一個單揚聲器,簡直拉胯。估計是手機上半部分實在塞不下第二個揚聲器了,音質差異一耳朵就能聽出來。最明顯的短板是相機:只有一顆4800萬像素主攝,和標準版iPhone17的升級款主攝一樣,不如Pro系列。更關鍵的是,它沒有標準版17的超廣角鏡頭,更沒有Pro系列的長焦鏡頭。硬件限制讓它少了很多功能——超廣角我平時經常用,更好的變焦能力在某些場景也很實用。就算它拍出來的照片和視頻確實還不錯,用起來也感覺特別受限。好在蘋果給它配了新款前置攝像頭,能拍橫屏自拍,這一點還算良心。據說蘋果想在iPhoneAir2里加一顆鏡頭(如果真的會有后續機型的話)。我內心的“陰謀論”作祟——我猜這些廠商故意閹割一些功能,就是為了明年能輕松升級。對我來說,單攝絕對是勸退點,雖然有人說“沒有垃圾微距模式”(畢竟不用切換鏡頭),但現在蘋果那么重視影像,大家也早就習慣了多鏡頭功能,沒幾個人愿意倒退著用單攝。最讓人吐槽的肯定是續航。從參數上看,iPhoneAir的電池容量只有3149毫安時,比標準版iPhone17少約500毫安時,比Pro系列少大概1000毫安時,比更厚的17ProMax少了近2000毫安時,是今年全系列電池最小的機型——這一點毫不意外,畢竟機身薄,電池容量自然受限。很多人說“應該用更好的電池技術”,或者“等一兩年電池技術更成熟、更便宜了再推出”。但殘酷的事實是,續航好不好很主觀:能不能撐過一天,取決于你的使用強度。如果你是從ProMax換過來的,驚訝于它撐不到中午,那只能怪你自己沒摸清需求。當然,蘋果不該在續航上妥協這么多——畢竟電池是手機的核心動力源。但如果你是輕度或普通用戶,它的續航完全夠用,亮屏時間能達到六七個小時。而且蘋果的軟件優化做得不錯,能提升電池利用率和健康度,用幾周后,它熟悉了你的使用習慣,續航可能還會更好一點。說實話,電池容量是我對它的第一個槽點,我當時還吐槽“這是自mini之后電池最小的iPhone”。但冷靜想想,這不是明擺著的嗎?機身這么薄,電池技術又沒突破,容量自然大不了。如果執意要選超薄機型,就得降低對續航的期待。五、這款手機到底為啥存在?過去幾年,我從來都不是蘋果的辯護者——事實上,我對近幾年的iPhone沒什么好話,它們年年都一個樣,直到今年之前,我也從沒直接推薦過。但今年的iPhone17系列確實不錯,升級幅度大,終于有了實質性變化。唯獨iPhoneAir,完全不值得入手。我甚至忍不住想:這款手機到底為啥存在?它不是市場上唯一的超薄手機,或許包括蘋果在內的廠商都覺得“薄就是潮流”;又或許,這是它們能想到的“既與眾不同又不至于太小眾、太貴”的方案(比如折疊屏就又小眾又貴)。不過有傳聞說,折疊屏iPhone最終還是會推出。如果你了解三星的S25Edge——另一款超纖薄手機,有人說它的輕薄設計和組件,是后續推出的超薄Fold7的鋪墊(S25Edge研發了好幾年,可能是三星想讓折疊屏更薄的副產品,也可能反過來)。所以或許,iPhoneAir只是未來折疊屏iPhone的“半成品”,是蘋果驗證超薄技術的概念機,剛好落地成了一款過渡機型。不管真相是什么,iPhoneAir本身確實是一款失敗品——這很遺憾,但也在意料之中。后續iPhoneAir會怎么樣?會不會有Air2?折疊屏iPhone會不會來?Air會不會變成入門級機型?還是大家會越來越喜歡厚重的手機?我個人倒是希望有一款10000毫安時大電池的“重量級”智能手機。你們覺得iPhoneAir怎么樣?有人入手了嗎?喜歡嗎?如果沒買,會考慮嗎?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