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援俄軍人遺體歸國畫面曝光,國旗覆蓋棺木,金正恩到現場迎接最in買手君
作者: 小鄭 2025-07-02 14:07:19
閱讀(72)
援俄軍人遺體歸國畫面曝光,國旗覆蓋棺木,金正恩到現場迎接2025-07-0118:29·慶彬有理6月29日,俄羅斯文化部長柳比莫娃率領代表團訪問朝鮮。在平壤方面舉行的慶祝《俄朝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簽訂一周年文藝表演中,出現了一批涵蓋朝方高層決策、朝軍入俄參戰、遺體歸國等事件的罕見畫面。從畫面中看,遺體歸國的時間應該在冬春季節,因為在場人員都身著厚實的衣服。包括最高領導人在內的朝鮮高層神色凝重,俯身去整理陣亡士兵棺木上的國旗。此情此景,配上朝鮮女歌唱家動情的歌喉,讓現場朝俄雙方很多觀眾都流下了眼淚。韓國媒體迅速捕捉到這個細節,它們普遍認為,朝鮮方面安排這些畫面曝光,目的是為了“維持內部的團結”。韓國統一部官員則表示,隨著朝鮮計劃對俄羅斯部署更多人員,這類表演似乎旨在“通過尊重犧牲者”來提高軍隊的士氣,同時也是為了“向俄羅斯要求相應的賠償”。身為“戰略伙伴”,還要用這種手段繞著彎子去討債?如果韓方的猜測為真,則顯示出朝俄雙方的關系遠沒有對外宣稱的那樣牢固。但目前為止,他們也拿不出任何證據能支撐這種推測。眾所周知,韓國方面對朝鮮的說法一般不算客觀,會帶有比較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所以聽聽也就得了。當然,維持內部團結的動機肯定是不用說的,通過給陣亡士兵榮譽來凝聚共識,基本上是任何國家都會采取的一個手段,跟社會制度沒有關系。比如死在伊拉克或者阿富汗的美國大兵,棺木回國時通常也會有軍事禮儀,雖然總統基本不會到現場迎接,但一般會有國防部官員或軍方高層在場。美國總統的職責,通常是發表全國電視講話,或出席阿靈頓公墓等地的紀念儀式。用武器援俄以及出兵,事實上就是給朝鮮帶來很多回報,例如作戰經驗,武器測試機會,外交上的利益交換等,這些都能改善朝鮮的處境,本身就有促進團結的作用。當然,最直接的還是物質回報,由于雙方都不會公布,朝鮮和俄羅斯方面的金錢或物資往來細節,對外界完全是一個黑洞。大家都知道俄羅斯給朝鮮送來了能源和糧食,朝鮮也向俄羅斯運去了武器彈藥,但由于只有外界不完整的衛星照片,很難估算其準確的價值。按照韓國媒體和情報機構的說法,一般認為是朝方迄今為止,向俄方已經送去了至少幾百萬發各種彈藥,得到的經濟報酬大約價值幾十億到二百多億美元。按照韓國銀行的估計,朝鮮近幾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大約在180-230億美元之間。如果從援助俄羅斯可以得到幾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報酬,就朝鮮的經濟體量而言,這顯然算是一筆劃算的買賣。那在人命上的代價如何呢?一般認為朝鮮派出了一萬多人到俄羅斯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而韓國國情院給出的傷亡數字合計是4700人左右,具體的陣亡人數估計應該在數百人的規模。拋開任何情感和士氣的因素,光從利益得失來看,僅靠數百人的犧牲,就能為國家換來發展機遇和所需的資源,朝鮮高層的決策做得其實是沒有什么問題的。38線南邊的韓國,早幾十年也曾經有過類似的行為。在上世紀6、70年代,恰逢美國陷入越南戰爭泥潭,當時的韓國統治者樸正熙敏銳地察覺到了這是一個為大國出力,換取血汗錢的好機會。于是韓國方面從1965年到1973年之間,總共向越南戰場派遣了四批,共計約32萬軍隊協助美軍作戰,最后的死亡人數大約為5000左右。除此之外,韓國企業也成了美軍的戰地承包商,得到了不少的合同。通過這次發戰爭財,韓國更快地完成了原始積累,也強化了和美國的關系,結合其他有利因素,在越戰之后實現了迅速的經濟騰飛。朝鮮和韓國作為有一定能力的小國,在沒其他選擇時,通過幫大國打仗的方式賺錢,屬于再正常不過的“國家商業行為”。美國即使在越南戰爭中失敗,也并不影響韓國人跟著它能賺得盆滿缽滿。這次需要幫手的俄羅斯雖然國力上遠不如當年美國,但它好歹能提供朝鮮急需的能源和糧食,保住兩千多萬人吃飽肚子是完全沒問題。而且朝鮮比當時的韓國強在有自己的國防工業,有更多東西可以賣給俄羅斯。現在俄烏沖突的天平,還在繼續向俄方傾斜:在戰線上來說,俄方明顯占優勢。烏克蘭雖然不愿意談判,但如果在戰場上打不贏,西方援助又對沖不掉俄羅斯的補充速度,遲早會妥協。因此,這場戰爭結束后的重建紅利,朝鮮通過向俄羅斯提供建筑工人、排雷工兵或許也能吃到一部分。這對遭受制裁多年的朝鮮來說,完完全全是個改變國運的大好機會,這時候選擇置身事外才是錯過歷史機遇。當然,為烏克蘭戰爭添油燒火,肯定對世界和平不利,派兵去異國參戰在西方看來也屬“違反國際公約”。
但在美國和歐洲并沒停止對烏克蘭軍事援助,西方雇傭軍也沒從俄烏戰場消失的前提下,如果一味指責朝鮮,顯然就是有些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