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債爆火,30家券商狂發300億債券利率
作者: 小王 2025-06-27 01:04:07
閱讀(78)
新浪財經APP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崔文靜實習生張長榮北京報道科技創新債券正式推出至今已近2個月,券商、銀行、企業、投資機構等各類發行主體掀起發行潮。其中,既可作為發行主體,又能作為承銷機構的證券公司,在科技創新債券發行中的表現尤為值得關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Wind數據梳理發現,2025年5月7日至5月25日期間,超30家券商推出近40只科技創新債券,總規模超過300億元。其中,大部分為新獲批債券,也有個別券商將此前獲批債券變更為科技創新債券。利率,是債券發行中最值得關注的要素之一。記者采訪與梳理發現,相較于同期其他類型債券,科技創新債券利率相對更低,有投行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二者差距約為30BP(基點)。頭部券商利率普遍較低,中信證券(27.570,-0.46,-1.64%)、中信建投(24.140,-0.38,-1.55%)、申萬宏源(5.060,-0.03,-0.59%)等頭部券商科技創新債券發行利率均不足1.7%。與之相對,中小券商發行利率則普遍在1.9%以上;其中,東北證券(7.730,-0.11,-1.40%)發行利率最高為2.29%。券商為何如此熱衷于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記者綜合調研發現,這既與券商響應政策、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功能性作用密切相關,又得益于投資者認購熱情踴躍,還與券商的業務結構優化相關聯。與此同時,如何促進科技創新債券這一新類型債券規范發展,也是市場關注的重點之一。而規范資金用途、防止資金挪用是關鍵的防范措施。30余家券商搶發超300億元科技創新債券202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證監會、科技部等部門正式提出設立債券市場“科技板”。5月7日,證監會、交易商協會、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等發布系列文件和通知,科技創新債券一攬子配套政策密集出臺。從近2個月的市場表現來看,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規模大幅提升。以證券公司為例,5月7日—5月25日期間,參與科技創新債券發行的券商已經達到30余家,約占上市券商的四分之三。合計發行規模超300億元。從單家券商發行規模來看,招商證券(17.710,-0.08,-0.45%)表現突出,旗下“25招證K1”“K2”及“KD1”合計發行50億元,規模居首;中信證券、國泰海通(19.420,-0.87,-4.29%)、平安證券各以20億元發行規模緊隨其后。多數券商發行規模集中在5億元至10億元,如東吳證券(8.880,-0.07,-0.78%)發行12億元,財通證券(7.850,-0.08,-1.01%)發行8億元。國元證券(7.980,-0.10,-1.24%)僅發行2億元,規模最小。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券商的科技創新債券為新獲批,也有個別券商將昔日獲批的債券變更為科技創新債券,廣發證券(17.260,-0.10,-0.58%)、西部證券(7.750,-0.06,-0.77%)即如此。證券公司為何熱衷于發布科技創新債券?第一創業(7.140,-0.08,-1.11%)投行債券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證券公司發行科技創新公司債券,不僅具有響應政策、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功能性作用,而且可以優化企業負債結構,形成跨周期、多層次的資金支持體系。其表示,券商使用科技創新公司債券募集資金直投培育科創項目,可提前布局優質標的,為后續承銷保薦業務夯實基礎,實現向“投資+投行”復合型服務機構轉型;同時券商加大在做市承銷業務的投入,可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定價機制,并可反哺資管、自營等業務,實現協同發展。除此以外,中國銀河(17.230,-0.33,-1.88%)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章俊認為,券商發行科技創新債券還具有三大優勢。在資金投向上,券商通過科創債募集資金可更為靈活地投向股權投資基金、做市服務、并購重組等多元化領域,形成“股債聯動”效應,不僅能為早期科創項目提供長期資本,還可通過資本中介服務增強市場流動性,有效降低企業融資的摩擦成本。在專業能力層面,券商依托投行承銷、研究定價及風險管理能力,能夠精準識別高成長性科創企業,并通過結構化設計,如運用信用保護工具、風險對沖機制等優化債券風險收益特征,以此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參與,從而構建起資本形成、價值發現和退出循環的良性生態。此外,科創債有助于券商優化資產負債結構,通過長期限負債匹配科創投資的長周期屬性,培育“耐心資本”,同時推動券商從傳統通道業務向綜合金融業務轉型。利率約低于同期債券30BP利率是影響債券發行的重要因素。科技創新債券推出伊始,由于具有相對較低的利率,以更好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從近2個月的市場表現來看,實際發行利率情況如何?根據監管規定,科技創新債券發行主體共包括三大類別: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和創業投資機構。目前,各類機構均有發行科技創新債券。根據第一創業投行債券業務相關負責人總結,銀行發行利率整體最低,國家開發銀行、工商銀行(7.720,0.05,0.65%)、農業銀行(6.080,0.06,1.00%)、交通銀行(8.310,-0.01,-0.12%)等超過20家銀行陸續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規模約2,200億元,最短期限為182天、最長期限為5年,票面利率區間為1.17%-1.95%。券商次之,中信證券、國泰海通、華泰證券(17.920,-0.06,-0.33%)、中國銀河等超過30家證券公司已成功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規模超300億元,最短期限為178天、最長期限為10年,票面利率區間為1.64%-2.29%。企業利率差異較大,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及公眾企業均踴躍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產品期限以中長期為主,利率屢創新低,受發行期限、發行方式及主體評級等因素影響,利率區間較大,為1.45%-3.50%。私募機構方面,發行主體已逐步由國有股權投資機構突破至民營股權投資機構,毅達資本、金雨茂物、君聯資本、中科創星和東方富海5家民營股權投資機構獲分擔工具增信和投資支持,并完成發行,規模合計13.5億元,其中東方富海發行的10(5+3+2)年期科創債券票面利率僅為1.85%。另有券商投行資深人士告訴記者,目前科技創新債券發行利率整體上約比同期債券低30個BP。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科技創新債券推出以前,科創類債券發行難度往往較大。而此次科技創新債券推出以后,利率更低,發行難度反而降低。這意味著,科技創新類企業,尤其是其中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的難度明顯降低。嚴防資金挪用及套用當大量科技創新債券相繼推出,防范潛在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其中,避免出現資金挪用及套用,是最為核心的防范因素。根據監管規定,商業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可以運用募集資金通過貸款,股權、債券、基金投資,資本中介服務等多種途徑,專項支持科技創新領域業務。科技型企業可將募集資金用于科技創新領域的產品設計、研發投入、項目建設、運營、并購等。具有豐富投資經驗、出色管理業績、優秀管理團隊的股權投資機構,則能夠將募集資金用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設立、擴募等。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認為,科技創新債券的募集資金用途需嚴格遵循監管規定,確保專項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業務。在規范科技創新債券用途方面,需建立動態監控機制,借助現代金融科技手段,實時跟蹤資金流向,防止資金在流轉過程中被非法轉移或不當使用,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精準投入科技創新項目。他認為,需要求發行人及相關項目方進行高頻次、高質量的信息披露,定期發布債券資金使用報告,詳細說明資金投入項目的具體情況。此外,還需要加強日常監管,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并引入獨立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對債券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年度審計或專項審計,確保監督的專業性與客觀性。田軒表示,還需要制定嚴厲的防止挪用規則與處罰措施,對涉及挪用的相關責任人,包括券商內部人員及項目方人員,給予法律層面的嚴厲制裁,如高額罰款、刑事處罰等,對涉事機構,除經濟處罰外,限制其未來在債券市場的相關業務開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