攬勝千載博物金城解鎖市區熱門博物館打卡攻略金城
作者: 小吳 2025-06-24 10:41:05
閱讀(27)
博物館省博的文創讓游客愛不釋手“百人寫簡牘”活動現場讀懂一座城市的方式有很多,但對進入夏季的甘肅省會蘭州來說,僅僅讀懂是遠遠不夠的。
走近它,了解它……從甘肅省博物館到甘肅簡牘博物館,從敦煌藝術館到讀者博物館,從彩陶到簡牘,從敦煌藝術到現代出版,這些博物館像一串珍珠,串聯起黃河文明五千年的記憶鏈。甘肅省博物館一眼千年觸摸隴原抵達蘭州,如果想看博物館,那么甘肅省博物館(以下簡稱甘博),絕對是推薦中的“C”位。
一位詩人筆下的甘肅省博物館是這樣的——“在這里,每件文物都是黃土高原上長出的故事,等著被風傳頌。”是的,只有來到這座矗立在黃河之濱的文化圣殿,你才能解讀這座城市的文明密碼。從大地灣先民捏制的第一抔陶土,到絲路駝隊遺落的異域珍寶,每一件文物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生命史詩。夏季,清晨的蘭州是無比涼爽的,那是來自南方的游客最為愜意的時刻。在15℃左右的溫度中,迎面而來的是一尊仰韶文化彩陶人形瓶,那雙用黑彩勾勒的眼睛,仿佛穿越五千年時光,與南來北往的游客,與探索歷史的人們對望、對話。隨后,馬家窯的蛙紋、半山的網格紋等圖案映入眼簾,流淌八千年的文明曙光在眼前生動再現。來省博,必看的鎮館之寶一定是“馬踏飛燕”銅奔馬,那是天馬傳奇的另一種解讀。這尊東漢銅奔馬三足騰空,右后蹄輕踏飛鳥,馬首昂揚,馬尾飛揚,將“天馬行空”的意象凝固成永恒。殊不知,以銅奔馬為原型衍生出的文創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超級網紅——“憨笑綠馬”踏“憤怒小鳥”的毛絨玩具,其丑萌、解壓的造型讓人愛不釋手。逛累了,來到省博生活藝術館,還有更大的驚喜。點一杯咖啡,哇塞!省博館藏文物銅奔馬微縮圖案竟然“長”在了咖啡上。再一看咖啡容器,更不得了,省博物館的鷹頭形青銅權杖首搖身一變,成了咖啡杯的陶瓷手柄,那厚重、那歷史感,絕對是咖啡限量版中的“戰斗機”。敦煌藝術館莫高窟蘭州“分窟”綠樹成蔭的讀者大道上,藏著一處無需西行千里便能觸摸敦煌神韻的秘境——被稱之為莫高窟蘭州“分窟”的敦煌藝術館。這里沒有大漠風沙的粗糲,卻以細膩的筆觸復刻了莫高窟的輝煌,將飛天飄帶的靈動、佛陀低眉的慈悲、西域樂舞的繁華,悉數凝練在一方靜謐的展廳中。敦煌莫高窟太遠?時間不夠?門票難約?——沒關系,敦煌藝術館將帶你開啟“精華版”敦煌游。莫高窟最為經典的《反彈琵琶》《五臺山圖》的細節、畫面,高清版的盡收眼底。戴上VR虛擬設備,瞬間可以“穿越”到未開放的珍貴洞窟大飽眼福。光影展廳中,漫天飛花落下,供養人畫像緩緩浮現,宛如夢境。如果你計劃走一次“甘青大環線”,敦煌藝術館是完美的行前預習;如果只是在蘭州中轉,藝術館則是最省時的文化快充站。離開時,你或許會發現自己已被種下一顆執念:“我一定要去真正的莫高窟!”讀者博物館、插圖藝術館一代中國人的閱讀記憶來蘭州旅游,“讀者”的讀者怎能不去讀者博物館、插圖藝術館打卡?前者被稱為獨特的“蘭州文化地標”,后者被稱為獨一無二的“國民級插畫DNA”。想在讀者博物館看看1981年首期《讀者文摘》手寫改稿(見證更名前最后校樣)的真容?編輯部的第一張木桌和老式鉛字打印機(實物展示)長什么樣?再來推薦一個寶藏級別的打卡體驗。在“我要上封面”讀者封面框前,僅須幾秒鐘,你就是《讀者》“封面主角”。作為國內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插圖藝術館,讀者插圖藝術館珍藏了100多位畫家為《讀者》雜志創作的插圖作品500多件,其中460多件作品尤為珍貴。沈堯伊、俞曉夫、陳延、高燕、張守義、李曉林和李晨等95位知名畫家的作品一一在列,珍貴且難得。余秋雨說,“在這里,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一頁青春。”你的青春在哪一頁呢?甘肅簡牘博物館在木簡上閱讀千年如果說敦煌藝術館是視覺的盛宴,那么甘肅簡牘博物館則是一場文字的考古。它不僅是“冷門但驚艷”的存在,更是熱愛歷史、喜歡小眾深度游群體的首選——沒有濾鏡,全是干貨。相比省博的熱鬧,甘肅簡牘博物館更像是一次幽林探秘。但在探秘之前,請允許甘肅高調一次——簡牘是紙張普及前的主要書寫載體,而甘肅出土的簡牘數量全國第一!甘肅簡牘博物館收藏著數萬枚秦漢至魏晉時期的簡牘,每一片木簡,都是古人的“文件檔案”。館藏的近4萬枚漢簡,記載的內容涵蓋政治經濟、絲路貿易、詔書律令、仁孝之義、情誼往來等,像一部記錄兩千年前漢代絲綢之路的“百科全書”。古人如何算賬?簡牘里竟然有答案。“粱米八斗……即米三石……羊二……酒二石……”1973年出土于甘肅金塔縣境內漢代肩水金關遺址的《勞邊使者過界中費》,記錄了朝廷派遣慰問戍邊將士的官員到達肩水候官之后,吃了多少米、耗費多少鹽等一連串詳細數字。那么,接待費用誰出呢?沒想到,答案竟然是“AA制”。簡牘中記載,此次接待一共花費了1470錢,肩水金關共有27名官吏,每人約攤了55錢。
現代人借錢口難開,古人借糧也是如此。如果你想了解2000多年前古人借糧“字字不提借,句句都是情”的委婉,不妨在甘肅簡牘博物館馬圈灣漢簡中找找前戍邊吏卒寫給戰友田子淵的“借糧信”,那種借在心、口難開的感覺是不是似曾相識?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高宏梅文/圖責任編輯:王旭偉來源:蘭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