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漢光41”號軍演增加“城鎮戰”,臺媒批“非常荒謬”臺灣
作者: 小吳 2025-07-03 08:55:30
閱讀(29)
【時報綜合報道】臺軍今年“漢光”演習不僅在時間上大幅增加,而且罕見地將“持久作戰”納入設想。除所謂“灰色地帶襲擾”外,還將關鍵基礎設施破壞等情境都納入實兵演練,引發島內擔憂。據臺灣《聯合報》7月2日報道,臺軍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將從7月9日持續到18日,根據臺“國防部”規劃,9日到11日為“常態危機處理階段”,針對“灰色地帶襲擾”進行二級、一級加強戒備;12日為“備戰部署階段”;13日到18日進入“全面作戰”,課目包括“聯合反登陸”“濱海暨灘岸戰斗”“縱深防御”以及“持久作戰”。與此同時,今年的“2025城鎮韌性(防空)演習”將從7月15日至18日進行分區演練,15日在中部苗栗、臺中等7縣市;16日在南部3縣市;17日在北部7縣市;18日在東部及外島5縣市。各地區在演習當天13時30分至14時(東部及外島于上午10時至10時30分)發出空襲警報、進行疏散避難及交通管制;防空警報解除后,繼續由地方政府及參演的民防團隊進行“救濟站”“急救站”的災害救援等演練。報道稱,各地方政府在演習當天還會各自挑選3個鄉鎮、市、區為重點檢驗區,在公共運輸、生活消費及機關(構)等場所,重點檢驗民眾實際進入防空疏散避難設施的情況。臺“全動署”人力動員處處長朱森村稱,防空演習期間,重點檢驗區內的各營業場所、機關、學校、公司、工廠及金融機構,都要暫時停止營業活動,民眾應就近進入防空疏散避難設施;行駛中的車輛應靠邊停放,民眾下車就近進入防空疏散避難設施。賴清德日前把7月定為所謂的“團結月”,聲稱擬全面檢驗當局和地方在面臨極端情境時的協同應變能力,持續強化軍民合作能量,逐步擴大演習檢驗項目。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全臺已盤點完成超過8.2萬處防空避難場所,此外,還有近6000處災害避難收容所與短期安置的4500處戰災救濟處所。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稱,有臺軍方人士透露,今年“漢光”演習將俄烏沖突等狀況納入模擬,俄烏開戰之初,很多人認為只會打3天,但至今已超過3年,許多地區都進入城鎮作戰和巷戰。該人士稱,“漢光”軍演將此納入,認為一旦臺灣進入“持久戰”,可能陷入城鎮作戰模式,因此此次除了增加城鎮戰外,也新增避難所的相關操演。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稱,民進黨當局將“漢光”演習與民防演練搭配在一起,并冠以“團結月”之名,明顯是在配合近日賴清德的“團結十講”。新竹清華大學教授、臺軍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撰文稱,看看臺灣的社會氛圍,“演習”的課題根本不切實際,只是為交差了事及為政治服務,甚至只是為“大罷免”添柴火而已。文章提及,日前一場軍民合辦的兵棋推演邀請美國、日本退役將領參與,“臺灣組”因戰力薄弱、裝備落后,在模擬實戰的時候根本想不出好對策,也不敢主動出擊,“這充分顯現目前臺防務的窘境”。現在賴當局以“城鎮戰”演練為重點,意圖遮掩主戰部隊戰力薄弱的困境,“卻要民間加強防衛韌性,在城鎮戰中進行爆破廝殺,這種本末倒置的課題非常荒謬”。(張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