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9到11.65美元:石油危機的真相不是漲價,而是這個致命連鎖反應中東戰爭
作者: 小王 2025-06-30 03:30:54
閱讀(25)
從11.65美元:石油危機的真相不是漲價,而是這個致命連鎖反應2025-06-2917:38·遠略觀察石油作為現代工業的核心能源,其價格波動始終與全球經濟脈搏緊密相連。回顧過去幾十年的國際油價走勢,會發現它并非遵循簡單的線性漲跌邏輯,而是在一系列事件驅動下形成的供需價格系統。當我們將目光投向當下的國際局勢,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浮現:未來是否可能爆發第三次石油危機?或許,我們能從歷史脈絡與現實條件中找到答案。歷史經驗顯示,油價劇烈波動往往由三大因素觸發。地緣沖突首當其沖,作為全球主要產油區的中東,其政局變動常直接沖擊原油市場。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期間,國內動蕩導致原油日產量從600萬桶驟降至100萬桶;2011年利比亞政權更迭,同樣引發國際油價劇烈震蕩——原油并非普通商品,它關乎國家財政命脈,當政局出現非市場化劇烈變動時,資本市場會迅速做出反應,短時間內涌現暴漲暴跌行情。供需通道的物理封鎖是另一個關鍵變量。
霍爾木茲海峽作為全球石油運輸的咽喉要道,平均每天有1820萬桶原油從中駛出,占全球海運原油量的四分之一。歷史表明,哪怕是一天的封鎖、布雷或扣船行為,都可能引發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如20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雙方互相空襲油田與港口設施,導致波斯灣航運受限,全球原油日供應量減少約450萬桶,布倫特原油價格在18個月內從15美元飆升至39美元,漲幅達160%。供需錯配背景下的庫存偏緊則是深層驅動因素。2007-2008年,國際油價沖高至每桶140美元,主因并非中東戰事,而是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工業化進程加速,原油需求短時間內激增,而國際原油庫存長期低于30天警戒線。交易員對供應不足的判斷,推動油價在無沖突情況下暴漲。
隨后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弱預期主導市場,油價又驟然下跌,展現了供需與預期交織的價格力量。現代石油市場的兩次重大斷層出現在1973年與1979年,這兩次危機并非單純的油價波動,而是地緣政治、能源分配、全球金融系統脆弱性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構性震蕩。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對美國、荷蘭等國實施石油禁運并削減供應,每日減少出口約500萬桶,占全球日需求的7%,油價從2.9美元跳漲至11.65美元,漲幅超300%。其影響深遠:1974年美國CPI同比達12.3%,聯邦基準利率升至11%,工業生產萎縮;日本CPI暴漲至24%,制造業利潤下滑;西歐經濟體集體衰退,法德意等國GDP增速下降2-4個百分點。1979年石油危機由伊朗政權更迭與兩伊戰爭觸發。伊朗局勢動蕩導致原油產量銳減,兩伊戰爭又使波斯灣航運安全受威脅,全球原油日供應減少約450萬桶,占市場總供應的6%,油價短期內大幅攀升。美國1980年CPI同比增長13.5%,利率升至20%,制造業衰退;歐洲多國通脹高企,不得不調整財政政策。兩次危機雖背景不同,但影響相似:均發生在中東產油核心區,油價漲幅超150%,主要工業國通脹加劇、經濟衰退。石油危機的真正威脅在于,當油價上漲被視為結構性趨勢時,全球市場會迅速調高通脹預期,壓縮信用擴張,工業成本上升可能導致全球經濟衰退。正因如此,當下國際社會對伊朗與以色列等國的沖突格外關注,擔心其成為第三次石油危機的導火索。霍爾木茲海峽的安全是焦點所在,歷史上伊朗雖常以封鎖海峽為威懾,但極少真正實施——該水道每日運輸1820萬桶原油,對伊朗而言,關閉海峽等同于自斷出口命脈,也會被美國及其盟國視為戰爭挑釁。回顧1967年以來涉及以色列的11次重大軍事沖突,僅1973年那次引發系統性油價危機,其余10次雖短期推高油價,但三個月左右便回歸均值。此次局勢假設霍爾木茲海峽被部分封鎖,是否意味著第三次石油危機會爆發?從現實看,當前全球石油市場具備一定緩沖能力。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多國原油商業庫存處于歷史均值上方,沙特與阿聯酋合計約300萬桶/日的備用產能,可應對短期斷供沖擊。此外,全球原油需求尚未恢復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供需基本面相對寬松,短期內系統性危機可能性較低。但長期變量仍需警惕:一是伊朗出口能力的穩定性,若局勢升級導致其出口能力不可逆受損,將對全球供應造成結構性沖擊;二是海峽摩擦是否常態化,即便非全面封鎖,持續小規模軍事摩擦也可能推升海運保險成本與中東風險溢價,長期拉高原油價格。無論供應端結構性受損還是運輸通道持續動蕩,一旦突破臨界點,油價長期上漲預期形成,其帶來的連鎖反應將值得全球審慎對待。在能源與地緣政治深度交織的時代,石油市場的每一次波動都可能是全球經濟格局變化的前奏,而我們需要在觀察中借鑒歷史經驗,在分析中審視現實變量,以理性視角判斷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