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又有新發現劉賀
作者: 小周 2025-06-27 11:28:26
閱讀(45)
昏侯墓又有新發現2025-06-2709:57·南昌發布備受關注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墓實驗室考古又有新成果。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針狀金屬物被確認為最早的采用炒鋼技術制作的醫用毫針,對研究中醫針灸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鑒于考古現場環境條件,2016年起,為最大限度保護珍貴文物,保證考古與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科研單位,將主棺整體套箱提取后,遷移至實驗室進行室內考古發掘。據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領隊楊軍介紹,內棺南端頭箱部位出土11件規格不一、大小不同的漆木盒和一件長方形銅盒,被內棺蓋板壓成扁平狀。在文物的精細化清理與保護過程中,于貼金銀釦漆盒內發現玉管一件、量匙多件及蓋弓帽等文物。玉管為白玉質,受沁較重。玉管內發現數枚針狀金屬物。“主棺是劉賀墓的埋葬主體與禮儀核心,其內棺頭箱部位出土的器物應是墓主人生前珍視或貼身使用的。”楊軍表示,漆木盒雖然變形嚴重,但可辨識出器表貼有大量動物紋金箔片,箍有銀釦數道。盒頂中部有一銅質封泥匣,說明盒內器物極受珍視,平時封緘,用時開封。盒內的玉管制造精細,極為袖珍,便于隨身攜帶。為最大限度保證文物安全,考古人員未將針狀物全部取出,僅以某段玉管殘件和在文保清理過程中從玉管斷處掉落的針狀物殘件為樣本,開展科學分析研究工作。根據金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儀檢測分析結果,海昏侯墓出土針狀物的金相顯微組織為珠光體及少量鐵素體,整體組織均勻,邊緣存在少量分層現象。根據檢測結果并結合前人研究結論,可判斷劉賀墓出土針狀物為鍛造的炒鋼制品。關于炒鋼(文獻或稱為“炒鐵”)技術的文獻記載出現較晚,在《夢溪筆談》等北宋書籍中始有記載,即利用生鐵“炒”成熟鐵或鋼的新工藝,其產品稱為炒鋼。但出土文物的科技考古證據表明,戰國至漢代已有炒鋼技術,而且劉賀墓中也出土有以炒鋼工藝制造的兵器,這從側面證明同墓出土的針狀物為炒鋼法制成。依據超景深顯微鏡與金相觀察結果并參考文獻記載可以判斷,劉賀墓出土針狀物是以炒鋼法制成的鋼材為基本原料,利用鋼材自身的延展性與韌性,將之拉伸為合適粗細后再裁剪為合適長短的針坯。針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古代。據專家考證,針灸大約誕生于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使用的針具是砭石。漢代以后,隨著煉鐵技術的發展,針灸用的砭石逐漸被金屬針所替代。根據超景深顯微鏡觀察的結果,劉賀墓出土玉管內針狀物的數量在5枚以上,這組針狀物在入葬時被精心包裹并放置于內棺頭箱處貼金漆盒內的玉管中,應當非常珍貴;其直徑又較一般實用針(如縫衣針等)纖細,可見用途特殊;而且,在同一漆盒內出土有推測用于取用藥物的量匙等醫療用具。據此推測,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這組針狀物為醫療用具,即用于針刺的醫針。海昏侯劉賀墓出土針灸針的針體中段直徑在0.3~0.5毫米之間,粗細程度與現今通行的針灸專用針接近。東周至兩漢時期的醫用金屬針具,在考古發掘中出土較少,直徑較粗,適用于破癰排膿、刺脈放血、按壓穴位等治療。而海昏侯劉賀墓出土醫針的針體直徑更細,近于文獻中所記載的“毫針”,這就使施針時刺痛感更低,方便留針操作,并可施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楊軍表示,這說明隨著西漢中期生鐵及生鐵煉鋼技術的發展進步,工匠已熟練掌握鋼材的性能,并能加工制作出直徑極細、做工精良、延展性與韌性極佳的鋼針,促進了針刺療法的演進與針灸醫學的發展。楊軍認為,海昏侯劉賀墓出土醫針是西漢時期鋼鐵冶金史、中國古代醫學史上的重要實物證據。至遲于西漢時期,炒鋼技術已應用于中醫針灸,這表明了當時中醫針灸療法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