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在西漢時期便因“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還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除大名鼎鼎的七彩丹霞景區外,境內還有保存完好的漢明長城、焉支山、馬蹄寺石窟群等歷史遺跡。坦白說,張掖幾個主城區都繁華得有點出乎我意料,只有路過臨澤時打卡的沙漠和高臺區的荒漠時,才能感受到
一點大西北的黃沙滿天和塵土飛揚。因為G213國道兩邊視野開闊,看到100來米遠的地方有些凸起的“城墻”,我便起了前往探秘的心思。由于附近沒有鋪裝好的小路能夠直達,在這里依舊選擇最安全靠譜的徒步,好在只是風大了點,走過去也就兩三分鐘的時間。
剛開始還以為會是什么刻廢棄的城堡,結果湊近后一看,不過就是幾個大型的“窯洞”,目測已經坍塌很久了,所以連
內部的砂土也已經在風吹日曬中被大自然的神秘力量夯實嘍。當然,這對我來說是有好處的,就是方便攀爬,來都來了,怎么也要航拍一下的。后經詢問當地網友,這些建筑應該是“磚瓦窯”,大概是為了保護環境,又或者是工藝老舊被淘汰,才導致如今的這副“慘狀”。我選擇的
這座磚瓦窯算是其中保存得最大最完整的,底部甚至有通道可以走到去里面,而另一側的洞口,如果不嫌臟的話,成人勉強也能鉆進去(親測哦)。
仔細打量四周,終于被我發現相關的石碑,有一面的字跡很多已經看不清楚,另一面應該是寫著“高臺縣荒漠草原禁牧區”,顯然這片區域已經被當地相關部門“管治”了多年,可惜成效甚微,土地上雖然已經“浮現”出一些綠意,但大多都是些稀稀拉拉的雜草,連及膝的灌木叢都很少見。
這時候我就突然想起了新疆的紅柳,也就檉柳,如果能大批量在這一帶播種,想信能加速環境的改善,順便還能開發一下高臺縣新美食——紅柳烤串,呵呵。
圖文原創:阿陸,喜歡
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關注和贊賞,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有正義感的網友讀者看見“盜版”向內容平臺舉報和投訴。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大家如果對這些殘垣廢墟感興趣,可以導航到“張掖高臺縣元山子五組”,算是最近的地標村莊,快到的時候注意下國道邊的荒野,還是很好找的。當然,到這里玩耍的時候要注意安全,
也請不要隨意亂丟垃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