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之后下一個是誰?以色列教授暗示:將尋求巴基斯坦去核化!印度時報
作者: 小周 2025-06-28 13:24:43
閱讀(72)
后下一個是誰?以色列教授暗示:將尋求巴基斯坦去核化!2025-06-2617:52·羅馬博識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近年來持續升溫,尤其是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對立愈發尖銳。以色列長期以來將伊朗的核計劃視為對其國家安全的重大威脅,認為伊朗若擁有核武器將徹底改變地區力量平衡。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空襲,目標直指伊朗的核設施和軍事據點。這次行動不僅震動了國際社會,也讓中東的戰略格局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但就在伊朗核問題尚未塵埃落定之際,以色列的目光似乎已轉向另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1998年巴基斯坦成功進行核試驗后,其核武庫穩步發展,成為其國家安全的核心支柱。以色列對核擴散的擔憂由來已久,尤其對伊斯蘭國家的核能力保持高度警惕。在成功打擊伊朗核設施后,以色列的軍事自信顯著增強,這使其開始重新審視巴基斯坦的核計劃,并將其視為潛在的下一個目標。2025年6月18日,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國際關系和地緣政治學教授梅爾·馬斯里在社交媒體平臺X上發表了一條極具爭議性的帖子。他用阿拉伯語和烏爾都語寫道:“在伊朗的行動之后,我們可能會尋求拆除巴基斯坦的核計劃。”他還補充道:“巴基斯坦離伊朗不遠。你們的理解就足夠了。”這條帖子迅速引發了巴基斯坦國內的強烈反響。據《巴基斯坦快訊報》報道,社交媒體上充斥著憤怒和團結的聲音,許多巴基斯坦民眾將此視為對其國家主權的挑釁。梅爾·馬斯里并非普通學者,他曾擔任以色列國防部副部長,是工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其言論常被視為以色列戰略界的風向標。因此,這條帖子被廣泛解讀為以色列可能將巴基斯坦核計劃列為下一個目標的信號。巴基斯坦的核計劃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其發展歷程與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密切相關。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巴基斯坦與印度在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宗教矛盾等多方面持續對立,雙方曾多次爆發戰爭。在常規軍事力量對比中,巴基斯坦長期處于劣勢,尤其是面對擁有更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印度。為了打破這種戰略不對稱,巴基斯坦將發展核武器作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關鍵手段。1974年,印度成功進行了首次核試驗,這一事件極大地刺激了巴基斯坦,加速了其核研發進程。在著名科學家阿卜杜勒·卡迪爾·汗的帶領下,巴基斯坦突破了鈾濃縮技術的難關,最終于1998年5月成功進行了六次核試驗,正式躋身核武國家行列。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估計,2025年,巴基斯坦擁有約165至170枚核彈頭,并且其核武庫仍在以每年10至20枚的速度穩步增長。巴基斯坦的核投射系統包括一系列彈道導彈,如“沙欣”系列和“阿巴比爾”導彈,其中“阿巴比爾”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2200公里,理論上足以覆蓋以色列全境。此外,巴基斯坦還在積極研發巡航導彈和潛射核武器,以增強其核威懾的多樣性和生存能力。這種核力量的存在,不僅是對印度的戰略制衡,也使其在面對外部威脅時擁有了更大的底氣。巴基斯坦的核政策始終強調“最低限度威懾”,即通過維持足夠但不過度的核能力,確保任何潛在對手不敢輕易發動攻擊。其核武器的部署主要針對印度,但也具備一定的靈活性,能夠應對其他方向的威脅。巴基斯坦政府多次公開表示,其核計劃僅用于防御目的,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主動威脅。但以色列對巴基斯坦核武器的擔憂并非毫無根據。作為伊斯蘭世界中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巴基斯坦的核能力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被以色列視為潛在風險,尤其是在中東局勢動蕩的背景下。以色列對核擴散的警惕源于其獨特的地緣政治處境。作為一個國土面積狹小、周邊敵對國家眾多的國家,以色列始終將生存安全置于首位。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面臨來自阿拉伯國家的多次戰爭威脅,這種歷史經驗使其對任何潛在的軍事風險高度敏感。核武器作為一種終極威懾力量,其擴散對以色列構成了特殊挑戰。在伊朗核問題上,以色列的立場尤為強硬。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色列一直警告伊朗的核計劃可能威脅其生存,并多次呼吁國際社會采取行動。2025年6月的空襲行動標志著以色列對伊朗核威脅的直接回應,也顯示了其在軍事技術上的自信。但伊朗核設施的分散性和地下化設計使得徹底摧毀其核能力極為困難,這次行動雖重創伊朗核計劃,但并未完全消除其核潛力。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馬斯里將目光轉向巴基斯坦,暗示其核計劃可能成為以色列的下一個關注點。馬斯里的言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與以色列當前的戰略環境密切相關。在成功打擊伊朗后,以色列的軍事和政治領導層可能認為,其有能力進一步擴大對核擴散的遏制范圍。巴基斯坦作為一個遙遠的核武國家,雖然與以色列并無直接沖突,但其核武器的存在及其在伊斯蘭世界中的象征意義,可能讓以色列感到不安。此外,伊朗與巴基斯坦在地區事務中的潛在合作也可能是以色列擔憂的因素之一。2025年6月15日,《印度時報》報道,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將領穆赫辛·雷扎伊曾聲稱,巴基斯坦向伊朗保證,若以色列對伊朗使用核武器,巴基斯坦將以核武反擊以色列。盡管巴基斯坦國防部長哈瓦賈·阿西夫迅速否認了這一說法,強調其核政策僅針對印度,但這一傳言無疑加劇了以色列的疑慮。馬斯里的言論及其引發的連鎖反應,對軍事武器的研發和部署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成功空襲和對巴基斯坦的潛在威脅,凸顯了精確打擊技術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以色列此次行動中使用了F-35隱形戰機和精確制導炸彈,展示了其遠程打擊能力。這種技術優勢可能促使其他國家加速發展類似武器,以應對潛在的核威脅。例如,巴基斯坦可能進一步改進其彈道導彈的精度和生存能力,以確保核威懾的有效性。其次,該事件可能推動核武器的現代化進程。
巴基斯坦的核武庫雖然規模可觀,但其技術水平與美俄等核大國相比仍有差距。為了應對以色列的潛在威脅,巴基斯坦可能尋求升級其核投射系統,例如開發更先進的巡航導彈或潛射核武器。這種現代化努力不僅需要技術突破,還可能加劇地區軍備競賽。印度作為巴基斯坦的主要對手,可能同步提升其核能力,從而打破南亞的戰略平衡。馬斯里的言論加劇了核威懾理論的現實意義。在核時代,相互確保摧毀(MAD)的邏輯依然主導大國博弈。以色列雖然未公開承認擁有核武器,但其核能力被廣泛認可。巴基斯坦的核反擊能力則使其與以色列形成了潛在的相互威懾格局。一旦以色列對巴基斯坦采取冒險行動,巴基斯坦有能力實施核反擊,讓以色列承受難以承受的后果。這種戰略平衡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地區的和平,但也意味著任何誤判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以色列對巴基斯坦核計劃的關注及其引發的討論,是當前國際形勢中的一個重要變量。這一事件不僅影響中東和南亞的戰略格局,也對全球核安全和軍事武器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國際社會需通過對話和外交途徑化解分歧,避免核沖突的發生。只有在合作與克制的基礎上,地區和平與全球穩定才有可能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