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接受《環球時報》專訪:國安法是香港的“定海神針”他想去郵局英語
作者: 小錢 2025-06-30 07:17:37
閱讀(14)
【時報報道記者白云怡陳青青】6月30日,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滿5周年。這部法律的制定與實施,被認為是香港由亂到治的“分水嶺”,它讓香港維護國家安全“不設防”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開啟了“一國兩制”實踐的新征程。回顧過去5年的變化,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或許是感受最深的人之一——2019年,他身為警務處處長,親歷街頭暴力沖突的高峰,也目睹了香港國家安全法律空白所引發的社會動蕩。日前,鄧炳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回顧國安法實施以來的關鍵節點與深遠影響。他形容稱,5年來,國安法在香港發揮了“定海神針”的關鍵作用。不過,維護國安工作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必須居安思危”。鄧炳強(資料照)讓執法部門“有法可依”環球時報:國安法在港實施滿5年。回想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你還在警隊一線,親歷了不少緊張時刻。作為香港從動蕩到穩定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你個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如何評價這5年來國安法在香港的整體成效?鄧炳強:我的感受當然很深。我當時是警務處處長,在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我見到戰友努力對抗街頭暴力,卻被人抹黑,家人被攻擊、起底,宿舍被破壞。
警員被暴徒襲擊,有警員更被潑腐蝕性液體,做過幾次手術,目前仍面對皮肉之苦,我覺得非常痛心。5年來,香港在國家安全意識方面提高了很多。在國安法頒布實施后,很多市民看到,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發揮了“定海神針”的關鍵作用。更多市民開始明白國家安全的重要,也明白了“修例風波”背后有境外勢力在“搞鬼”。自公布實施以來,國安法的保障讓特區政府有底氣、有條件推動維護國家安全的工作,讓執法部門“有法可依”。香港的社會秩序迅速恢復,經濟得以發展,法治得以彰顯,市民的權利自由及根本福祉得到了更好保障。當前,香港正處于“由治及興”的重要階段。我們要珍惜得來不易的穩定與繁榮。面對復雜多變的地緣政治和國際形勢,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以居安思危意識及守正創新的思維,以高水平安全保障推動香港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提防“軟對抗”的荼毒環球時報:你曾表示,今天香港仍然面對四大國家安全風險,包括外部勢力的抹黑及制裁、本地代理人進行的“軟對抗”、潛逃者繼續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以及本土恐怖主義。面對這四大風險,特區政府在偵查、應對和預防上分別有哪些部署?鄧炳強:雖然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已經有效應對明目張膽的“硬對抗”行為,現在社會氣氛表面上比較平穩,但是我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必須警惕潛藏的風險。為此,自國安法生效以來,特區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強情報收集及執法。我們一方面通過不斷加強執法機關工作,持續深化情報收集,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我們采取“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打擊危害國安的行為和活動。二是對抹黑言論的及時反駁。美國等西方國家長期對特區維護國安的工作進行抹黑和作出失實報道,甚至個別本地報刊也經常作出誤導性的報道。我們必須反駁這些有目的的抹黑行為。自國安法頒布實施以來,保安局已經針對外國政客、“反中亂港”組織、外國及本地媒體的失實言論和偏頗報道作出超過200次反駁,向大眾揭示這些假消息的意圖,向市民大眾講出事實真相。三是優化法律工具。今年5月13日,我們又制定了兩項維護國家安全的附屬法例以健全機制,持續加強防范、制止和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和活動。四是加強跨部門協作。所有公職人員都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我們也將盡快推出指引,列明政府人員應如何在執行職務時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五是深化宣傳教育。特區政府通過多管齊下的方法深化宣傳教育,以在社會上形成知法、守法、護法的風氣。例如,在學校課程中加入國安元素,舉行升旗儀式及唱國歌;在社區教育層面,通過國家安全展覽廳和地區導師培訓計劃,提升市民大眾的國家安全意識;通過一些活動,如國安法網上虛擬展覽、全港學界國家安全常識挑戰賽、國安漫畫繪本、在線國安動漫系列及短劇等,提升大眾慎思明辨的能力。環球時報:在你提到的“四大風險”中,“軟對抗”屬于較為隱蔽的一種。近期保安局是否識別出一些新的“文化包裝”或“學術外衣”下的對抗行動?未來,特區政府將如何應對“軟對抗”?鄧炳強:“軟對抗”是通過一些看似與國家安全無關的議題作為切入點,利用假新聞、假消息或偏頗報道,通過輿情、網上發酵或文化滲透等手法分化社會。“軟對抗”牽涉的范圍很廣泛、手法又多變,滲透在教育、文化藝術、宗教、大眾傳播、網絡世界等社會生活的各個范疇。例如在今年6月初,警務處國安處指明一款流動應用程序以游戲為包裝,其目的為宣揚“臺獨”“港獨”等分裂國家的主張,提醒市民若下載、為其充值,或向他人分享推薦該程序,則有可能涉嫌煽動分裂國家、持有煽動意圖的刊物等罪行。國安處已就有關游戲作出禁制行動。這些程序就是“軟對抗”,我們要特別提防年輕人被誤導和荼毒。有必要說明的是,有關措施針對的是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的人,不會影響香港市民合法享有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奉公守法的人不會誤墜法網。特區政府會繼續通過多管齊下的方法深化宣傳教育,尤其通過不同渠道幫助青少年從小受到正確的國安教育。境外勢力的包裝環球時報:我們注意到,一些“反中亂港”分子仍然在逃,他們中有人持續發布“反中”言論、聯絡外部勢力試圖制裁香港官員等。對于這些“反中亂港”分子,特區政府是否考慮擴大海外執法合作?鄧炳強:特區政府一直與不同司法管轄區進行有效的合作和交流,全力做到違法必究。我們勸喻潛逃人士盡早返港自首,個別西方國家提供的身份只是臨時性質,當沒有利用價值,就會變成棄卒。環球時報:有輿論認為,隨著國安法生效,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手法也越來越隱蔽。你認為有這樣的趨勢嗎?香港該如何應對?鄧炳強:隨著香港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日益凸顯,外部勢力對香港事務的干預手法也呈現出多樣化與隱蔽化的趨勢。除“軟對抗”外,一些境外勢力還會以“民主”“自由”等名義進行包裝,發布大量不實報道和歪曲言論,惡意抹黑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事實,誤導輿論,企圖干涉香港的內部事務。不過,特區政府絕不容許任何國家、組織或個人干預香港特區事務。正如行政長官早前提到,現在香港整體涉及國家安全的罪行已有向下的趨勢。相信隨著我們做出更多社會教育工作,這方面的情況會繼續向好發展。安全與自由并無沖突環球時報: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你如何看待香港未來保障安全與維護自由兩者之間的關系,香港如何維持其國際競爭力?鄧炳強:保障安全與維護自由兩者并無沖突。自回歸祖國以來,香港的人權始終得到憲法和基本法的堅實憲制保障。國安法第4條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第2條也清楚訂明,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應當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護香港居民根據基本法、《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享有的有關言論、新聞、出版、結社、集會、游行、示威的權利和自由。然而,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有關權利和自由并非絕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也清楚訂明,在有必要保障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秩序或他人的權利和自由等情況下,可以依法限制部分權利和自由。事實上,國安法實施后,香港營商環境得以不斷改善,國際企業對香港法治信心持續增強。根據剛公布的《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全球競爭力再上升兩位至全球第三,這是2019年后,香港首次重返三甲。根據《世界經濟自由度2024年度報告》,香港在165個經濟體中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去年更位居國際三大金融中心之列、是全球四大新股市場之一。事實勝于雄辯,以上數據及事實清楚地闡明了香港的亮麗前景。香港仍是一個在各方面都十分領先的自由、開放的國際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