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自凹非寺量子位|公眾號QbitAI三分之二的家貓都更傾向于向左睡。這是來自最新刊登在CurrentBiology的研究結論,論文標題就是:家貓的側睡姿勢。
此前的研究顯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都表現出多種大腦和行為上的左右不對稱性,就像是人類大部分是右撇子,小貓小狗一般也會有一個偏好的爪子。而大腦的右半球擅長處理與威脅相關的刺激,使左視覺場在應對從左側接近的捕食者時具有優勢。所以為了保持警覺,貓貓會更傾向于向左睡視頻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KwxmCdPJO9y
0boNlqxBYJg這種研究究竟有什么用?是貓奴都不會這么問,直接就下定論了——看看這位日本網友TakayaSuzuki:這簡直是人類歷史上最幸福的研究了。
納尼?怎么就最幸福了…不就是通過看貓貓視頻么,都沒擼上呀。看貓貓視頻做研究:三分之二的貓傾向于向左睡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408個公開可用的YouTube視頻,視頻內容為一只貓清晰可見的單側躺臥睡眠姿勢,睡眠時長至少為10秒,且主演貓從頭到后腿全身可見。為了防止干擾,在篩選視頻時僅選擇了原始未修改的視頻,低分辨率、模糊、重復或修改(例如鏡像/自拍)的視頻被排除。這些經認證的高清沉浸式貓貓睡覺視頻鏈接也被論文的作者放入了附錄。(下班以后偷偷去看,嘻嘻)對視頻中貓貓的側睡方向進行統計性分析,結果顯示,貓貓在群體層面上存在統計學上顯著的向左偏移(χ2=37.7,自由度df=1,p<0.001)。
其中有266只貓(65.1%)顯示向左睡眠姿勢,142只貓向右(34.8%)。
平均而言,約三分之二的貓傾向于將身體左側的肩膀朝下。
問題是,結論有了,那原因呢?為什么是左邊?睡眠是動物最脆弱的狀態之一,因為在深度睡眠階段,被捕食者的警覺性會大幅降低。
家貓(Felissilvestriscatus)每天平均睡眠12-16小時,幾乎生命中的60-65%時間都處于高度脆弱的狀態。為了降低捕食風險,貓更喜歡在高處休息,這樣捕食者更容易被它們發現,而貓反過來則更隱蔽地躲避捕食者——在這樣的地方,捕食者只能從下方接近貓。
貓貓會更傾向于向左側睡眠,或許是因為這種睡眠姿勢可以提供醒來后快速發現捕食者(或識別粗心的獵物)的機會。
先前有研究結果顯示,哺乳動物的右側大腦半球負責威脅處理:在大多數物種中,當捕食者從左側接近時,動物的反應速度更快。此外,右側大腦半球在空間注意力處理中占主導地位,右側杏仁核在處理對威脅的恐懼反應中也起主導作用。對貓貓而言,向左側的睡眠姿勢可以提供快速觀察從下方或類似高度位置接近的物體的左側視野,為大腦右側大腦半球對外部刺激的快速處理提供最佳條件。
這就像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一樣。當然了,也不能就這樣輕易下棺定論,還必須考慮其它導致貓貓側臥睡眠模式的原因。比如懷孕:懷孕的母牛以平均56%的概率左側躺臥,在懷孕后期這一比例會更高,非懷孕的動物則沒有這種不對稱性。但鑒于這篇論文收集數據的方式,顯然他們無法得知錄像中貓的性別或懷孕狀態。而且,即使在懷孕的母牛中,這種群體不對稱性也很低,因此研究者們不太可能偶然觀察到大多數懷孕的貓。“爪偏”(Pawedness)可能是影響睡眠位置的另一個因素,就像人的左右手偏好一樣:事實上,大約78%的貓表現出左爪或右爪的偏好。
但由于貓的”爪偏”顯示出個體不對稱性,左右爪貓的數量大致相等,不像人類一樣大部分都以右手為慣用手,因此這篇論文65%的睡眠位置不對稱性,很難用爪偏好來解釋。總結起來,這篇論文算是在這個方向開了個頭,關于貓主子睡姿的科研賽道,還有更多空間可以跟進。
就連論文研究者也承認,自己目前的研究和結論并非完美。
網友:看我家貓怎么睡覺在這篇論文的結尾,作者表示,關于貓的側睡“可能是由大腦半球在威脅處理功能上的不對稱性進化驅動的,但也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即使這一發現仍存在爭議,但瑕不掩瑜,更大的意義是——它為研究群體水平偏側化的起源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也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這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寵物的行為本質。有網友對此非常支持,實名表示:應該研究得更深入些!(大部分都是開玩笑,真的沒有人關心除了貓貓以外的科學內容嗎)這項科研實際也像打開了某個盒子:因為不少貓奴之前并沒有意識到,觀察一下自家貓貓怎么睡覺,實際也是科學研究的一部分。所以現在,搞貓貓科研的人,一夜之間更多了。
你家的貓,睡覺朝哪側?歡迎評論區分享,一起推動貓貓科研的持續進步。[1]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25)00507-X?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96098222500507X%3Fshowall%3Dtrue[2]https://x.com/suzuki_takaya/status/1937869351279030726[3]https://journals.physiology.org/doi/full/10.1152/physrev.00006.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