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君中篇小說《詩人獨孤衛的十年》:成為一個詩人的可能詩歌
作者: 小趙 2025-07-04 16:12:23
閱讀(81)
你是否一名詩人?是否幻想過與無數同好聚集在一起圍繞著詩歌暢快閑談?是否幻想過將紛亂的現實拋諸腦后只沉浸在浪漫的文字中?在東君的中篇新作《詩人獨孤衛的十年》中,一個浪漫的、徘徊著的詩人形象應運而生。借由編年與斷代相結合的敘述方式,讀者得以走進獨孤衛身處的80年代,“拳頭”“空椅子”“蘭波”“魔鬼時刻”“遠游計劃”“閑居與游蕩”“朗誦”“失蹤”“尋找”和“徹底消失”這些關鍵詞串聯起獨孤衛從浩浩蕩蕩走向沉寂的十年歷程。他向郵遞員阿偉宣布自己的詩人身份,他組建詩歌圈子卻不得不為生計擔憂,他追求精神遠游而避免承認體力勞動者的價值……獨孤衛接納詩歌,最后也親手埋葬了詩歌。
詩人獨孤衛的十年,是一個置身于真實社會中的人看透虛無走向真實的十年。在“覺醒”后的獨孤衛眼中,自己當初沉迷的詩歌世界代表著荒唐和虛無,世俗世界卻代表著真實與醒悟。讀者跟隨獨孤衛的腳步,見證著他走向世俗、完成覺醒的全過程,但在這個看似合情合理的表象背后,東君在審視中發出振聾發聵的叩問:走向真實的獨孤衛,是否真的看透了虛無?答案,或許是否定的。站在見證者與旁觀者——郵遞員阿偉的視角來看,他始終對獨孤衛的追求抱著憧憬與贊賞,宛若堅定追隨堂·吉訶德的桑丘·潘沙。但很可惜,獨孤衛就在即將理解堂·吉訶德的那個瞬間選擇了現實——他無比清醒地沉淪,又將自己打撈。獨孤衛回歸現實后,變成了泯泯眾生中毫不起眼的張衛軍。借由獨孤衛具象化的十年經歷,東君意在表達詩歌是自由的、現實的,是人生智慧的結晶。詩歌可以充斥著浪漫又華美的想象,詩歌也可以樸實無華,一個真正的詩人一定善于從生活中汲取營養,而不需要通過為自己的身份下定義而獲得所謂的認可。從二百多年前的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到當下出圈的“素人作家”韓仕梅、王計兵、陳年喜……他們書寫著質樸與苦難,從未將詩歌與現實相對立。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不要讓黎明停擺在荒地之上,縱然白晝將盡,也應燃燒、咆哮——東君的筆致在某種程度上與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不謀而合。社會需要詩人,詩人能夠跨越想象力的邊界,用語言再次呈現一段記憶、一個時代。
詩人是精神世界的建造者,是輝煌盛世與飄搖亂世的記錄者,他們從來不是站在“圈外”的孤零零的人。在此意義上,或許,默默充當背景板的郵遞員阿偉才有真正成為一個詩人的可能性。(東君中篇小說《詩人獨孤衛的十年》,刊于《長江文藝》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