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東人,去了趟廣東惠州,有三個疑問就是不明白,忍不住問下海鮮
作者: 小李 2025-07-13 03:07:41
閱讀(55)
我是去了趟廣東惠州,有三個疑問就是不明白,忍不住問下2025-07-1218:26·人間煙火記我山東人,頭回去惠州我們家土生土長山東人,面食吃到大,煎餅卷大蔥是標配,玉米稀飯、辣子雞,這些東西從小吃到大。我媳婦還說,咱山東大漢走哪都離不開大蔥和花卷。我平時在青島做點小生意,身邊有不少南方朋友,廣東的朋友最會說,老夸自己那邊氣候好,水果多,海鮮新鮮,羊城喝早茶可講究。一直聽說惠州又是“粵東門戶”,有什么“半城山色半城湖”,說得我心里癢癢。這兩年生意不忙,常跟家里說有機會去廣東看看,結果說了幾年,真拖到今年休假才去。我們家出門講究實在,啥跟團、趕景點那一套不愛,能走就走,能吃就吃,想待多久就多久。這次特意選了惠州,想著先去感受下南方那股子慢勁,看跟山東有啥不一樣。我爸媽以前最遠就是去威海、大連,廣東對他們來說真是新鮮地兒。我們一家人,拖老帶小,收拾了三大包行李,坐上高鐵一路南下,心想著這廣東惠州到底啥樣子。初到惠州,氣候和空氣不是一個路數一下高鐵站,第一感覺就是空氣都濕乎,和山東那種干冷、風大完全不一樣。出來一會兒,胳膊上就有點黏黏的,我媽還說,這南方的天,穿啥都覺得軟塌塌的。路邊都是高高的棕櫚樹,綠得發亮,走兩步就能聞見花香,跟青島那種咸腥的海風完全兩碼事。我們住的酒店樓下有片大湖,湖面像鏡子,倒著一圈圈小洋房,晚上燈一亮,水里全是彩色的影子。我爸看著直搖頭,說這地方怎么這么安靜,車也不多,人說話聲音也小,覺得像走進了畫兒里。路邊攤賣的東西花樣多,什么腸粉、云吞面、艇仔粥,名字我全沒聽過。我媳婦一口氣買了三份腸粉,蘸了醬油嘗了一口,說味道真淡。我試了下,確實沒有咱山東那種咸口,倒是滑滑的,挺新鮮。我兒子說這腸粉像咱煎餅果子,但沒有火腿腸和蔥花,吃著像沒放鹽一樣。早餐店里粥的花樣太多,咱山東人最常喝玉米粥、米粥,惠州這邊有皮蛋瘦肉粥、艇仔粥,配著小菜,味道細膩,喝一碗下去,肚子暖乎,但總覺得還得來點咸菜。玉米糊游惠州西湖,風景和老城區有點意思惠州西湖名氣大,聽說是“嶺南三大名湖”之一。我們一家頂著太陽慢慢溜達,湖面開著荷花,橋上一排排石獅子,拍出來照片特別干凈。湖邊有不少老人晨練,做的動作咱看不懂,像舞劍又像跳舞,動作柔和,節奏慢。山東這邊大爺跳廣場舞,大媽扭秧歌,鑼鼓一響熱鬧得很,這邊一點聲音都沒有,全靠風吹樹葉沙沙響。老城區街道窄,兩邊全是低矮的騎樓,頭頂吊著紅燈籠,門口擺著竹椅,里頭坐著老頭老太。小巷子里有賣糖水的,什么龜苓膏、雙皮奶,喝一口冰冰涼涼,嘴里發甜。我們山東人喝甜湯不多,覺得有點膩,我媽喝了兩口說這玩意真講究,夏天消暑。我爸溜達著看見路邊賣臘味的,停下問老板,這臘腸咋個味,老板用粵語說了一大串,最后遞了片試吃,我爸一嘗,說有點像山東的臘肉,但帶點甜味,感覺挺新鮮。吃飯習慣差別大,飯桌上少不了疑問在惠州吃飯,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這邊菜量小,味道偏清淡。我們點了白切雞、釀豆腐、鹽焗雞、梅菜扣肉,菜端上來一盤盤挺精致,但吃著沒咱山東那種重口味。惠州的白切雞,皮滑肉嫩,蘸點姜蔥油,入口帶點微甜。我爸說咱山東吃雞,得燉一鍋大雞塊,辣椒、土豆、蘑菇全下鍋,越燉越香,這邊講究原汁原味,吃得清淡。我媳婦夾了幾筷子釀豆腐,說這豆腐里面有點肉餡,味道挺細膩,但要是配點辣椒醬就更帶勁了。惠州海鮮多,去市場看了一圈,海魚、對蝦、花甲、螃蟹,擺得滿滿當當。我們點了一桌,老板用蒸的、燙的做法,端上來沒有啥辣椒、蔥姜蒜,就是原味蘸點醬油吃。我爸吃了幾口蝦,說這蝦肉彈牙,就是味道太淡,得來點蒜蓉。我兒子一邊剝螃蟹一邊問,這邊人是不是從小吃得淡,舌頭是不是比咱山東人細。飯桌上我們聊了半天,覺得南方人吃飯慢,咱山東人吃飯一上桌,菜一齊全,三下五除二就光盤,這邊一桌人慢慢夾,邊吃邊聊,吃得悠哉。街頭生活氣息,和山東不一樣的熱鬧惠州街上晚上很熱鬧,夜市攤鋪一路擺開,各種小吃飄香。我們邊走邊看,什么牛雜、豬腸粉、燒鵝飯、糖水攤,看得眼花。山東夜市多是烤串、炸雞柳、章魚小丸子,動靜大,煙火味重,這邊夜市攤主都很安靜,說話輕聲細語。我們買了串燒鵝,肉質很嫩,和咱山東烤鴨比起來,味道清新。我爸說,山東夜市得來點大蒜、辣醬,這邊主打一個原味,吃完不口渴。還有個發現,惠州人晚上喜歡散步,公園里、江邊、湖邊,男女老少溜達一圈,沒人吵鬧。有的帶著小狗,有的邊走邊聊,氣氛安靜。山東人晚上聚會,喝啤酒、吃花生,三五好友一圍,聲音大氣,笑聲不斷。惠州這邊更多是自個兒安靜地待一會兒,享受點清涼風。惠州話、普通話,聽著真費勁頭一次發現廣東話真難懂。我們問路,遇到的老人用粵語、客家話夾雜著說,好多詞聽不懂,年輕人能講普通話,口音也重。我們在飯店點菜,老板娘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介紹菜名,夾雜著粵語發音,聽得我們一頭霧水。
好在現在手機能查,菜單拍照翻譯,勉強對上號。我兒子在樓下和本地小孩玩,剛開始一句都沒法搭上話。本地小孩說話快,語調飄,聽著像唱歌。我兒子后來干脆比劃,玩游戲倒是能玩到一塊。晚上我們全家總結,覺得廣東人說話就是軟糯、細聲細氣,山東人說話得亮嗓門,嗓子一啞就是喊出來的。三件事,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想問問惠州朋友玩了一圈下來,惠州的山水、空氣、飯菜、還有那種慢勁兒,給我們一家留下了很深印象。可還是有三件事,怎么想都搞不明白,特想問問會不會是我這個外地人沒看明白,還是本地人覺得很正常?第一個問題,惠州人喝早茶講究啥?我們在酒店樓下茶樓吃早茶,點了蝦餃、腸粉、鳳爪、燒賣,發現大家慢悠悠地喝茶、聊家常,一坐就是倆小時。山東人吃早餐,十幾分鐘就完事,早茶這講究到底是吃啥,還是喝茶聊天,為什么要花那么久?有沒有什么本地人特有的早茶規矩,是外地人一時半會學不來的?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惠州的菜都偏淡?我們點的每一道菜都不咸不辣,海鮮、家常菜都是清淡口味。山東人吃飯講究咸香、重口,惠州這邊是不是天生就喜歡淡口味?還是和氣候、健康有關?有沒有什么惠州人也覺得咸、覺得辣的菜,還是說全城都這樣輕口?平時過節、聚會會不會上點重口味的菜呢?第三個問題,惠州的老街巷為什么保存這么好?我們在惠州老城區轉了好幾圈,發現好多老房子、騎樓、巷子都保留著原樣。山東不少城市老街都拆了,蓋成高樓,惠州這邊為什么要保留這些老巷子、老騎樓?本地人是不是特意保護,還是說住著習慣,不愿意搬?老街是不是有啥特別的歷史或者文化,外地人不知道的門道?惠州的慢勁和山東的爽快,真是兩種味道八天惠州之行,吃喝玩樂都過癮,空氣清新,風景好,節奏慢,飯菜淡,和山東的“豪爽、重口、快節奏”完全不同。家里人都說,惠州這地兒適合養老,適合靜靜待著。可回山東的高鐵上,我們全家還在琢磨惠州的那些“慢勁兒”,和我們那的那股子“干脆利落”,越想越覺得有意思。真心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再來,順便把這幾個問題搞明白。惠州的朋友們,要是看見,能不能給咱山東人解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