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商大廈音樂廳被譽為“世界音樂版圖上的燈塔”,是歐洲音樂文化的象征。這座與維也納金色大廳、柏林愛樂廳?鼎足而立?的?德奧音樂圣殿?,曾是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樂壇巨擘揮灑才情?之地,承載著?厚重的歐洲古典音樂血脈?。當地時間6月10日晚,享有240載榮光?的布商大廈音樂廳燈光璀璨,迎來一場?凝結東西方共鳴?的藝術盛典。
享譽國際樂壇的藝術家、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攜手德國鋼琴大師哈特穆特·霍爾,以一場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藝術對話,在此奏響屬于當代的華彩樂章。“能在巴赫曾經創作和生活的城市演出,我感到無比榮幸。”廖昌永表示,“希望通過中國藝術歌曲這一體裁,呈現中華文化的聲音,讓更多國際觀眾從中理解其情感深度與藝術價值?!倍@座奇妙的“巴赫之城”,也曾是上海音樂學院創始人之一蕭友梅先生當年赴德留學的地方,他曾經就讀于萊比錫大學和萊比錫音樂與戲劇學院?!八囆g歌曲”四個中文字,正是由蕭友梅從德語“kunstlied”翻譯而來。本場音樂會曲目包含托斯蒂經典的藝術歌曲《最后的歌》《我不再愛你》《憂傷》等5首,又有中國藝術歌曲《玫瑰三愿》《春思曲》《大江東去》等12首作品,以及馬勒藝術歌曲套曲《青年旅人之歌》。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藝術歌曲部分樂譜全部采用由廖昌永教授主編、德國大熊音樂出版社出版的《玫瑰三愿:中國藝術歌曲16首》。而大熊出版社1719年就是在萊比錫創立的,是世界上第一家音樂出版社,享譽全球。
近年來,上音通過“中國藝術歌曲海外展演項目”等多項舉措,將中華優秀音樂文化帶向國際舞臺,不斷拓寬藝術傳播的廣度與深度。這個六月,上海音樂學院代表團在院長廖昌永教授帶領下,赴德國萊比錫與弗賴堡開展一系列高水平的音樂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推動中德音樂文化的深度對話與合作,同時標志中國聲音在世界藝術版圖中的自信表達與優雅亮相。在萊比錫,德國大熊音樂出版社與上音圍繞上音-大熊版《中國藝術歌曲》第二輯的出版計劃,以及2026年舞臺演出與學術合作的愿景,進行了富有成果的交流。上音與萊比錫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音樂與戲劇學院(以下簡稱“萊院”)正式簽署兩校交流備忘錄及弦樂室內樂交換生項目協議。萊院創立于1843年,由作曲家門德爾松創辦并擔任首任院長,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音樂學院之一。簽約儀式后,上音管弦系小提琴專業碩士研究生林瑞灃、鋼琴系博士研究生陳俊琿與由小提琴家張潤崯、大提琴家耿文彬與鋼琴家朱宛晨組成的上音“棱境三重奏”,分別獻上學生交流音樂會與專場音樂會。國際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王健應邀在萊院舉辦獨奏與室內樂大師班。此外,作曲指揮系教授沈葉、“棱境三重奏”以及學生林瑞灃、陳俊琿也分別與該校師生交流?。
而在弗賴堡,廖昌永弗現身弗賴堡音樂學院,開啟了為期兩天的中國藝術歌曲與歌劇選段大師課,細致剖析中國藝術歌曲與歌劇詠嘆調的演唱技藝與文化內核,引領德國師生走進中國聲樂的詩意世界。此次赴德交流活動是上海音樂學院“中國藝術歌曲海外展演項目”的重要成果,以音樂為紐帶,促進雙向互鑒,助力中國音樂教育國際化,亦為德國音樂界打開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窗口,共同推動全球音樂教育發展。
上海音樂學院將持續拓展全球合作,為世界音樂教育與上海國際文化都市建設注入活力。(上音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