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驛站:從月入三萬到無人問津,行業真的“涼涼”了嗎?資本論
作者: 小李 2025-06-29 16:16:19
閱讀(86)
驛站:從月入三萬到無人問津,行業真的“涼涼”了嗎?2025-06-2911:23·毒舌財經現如今,大家都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倒貼,只想轉讓了手中的快遞驛站。比如在閑魚、58同城等平臺上,都掛滿了驛站轉讓信息。“正在急轉,可以上門來面談么?”“全國菜鳥驛站轉讓避坑咨詢”……一位山西老板還自嘲:“去年花10萬搶著盤下的店,現在貼錢都沒人要。”可這快遞驛站被資本捧上天的“低門檻創業神話”,正在經歷一場無聲的崩塌。曾經月入三萬的快遞驛站,在這短短三年內,它究竟發生了什么?012017年冬天,北京快遞員老李在零下10°的胡同口蹲著,手指還被凍得通紅,可面前還有滿車的包裹。他還在納悶著,不就是送慢了半小時嗎?結果被平臺直接扣了200元。可這錢是他找路、等電梯等花了5個小時左右時間換來的,誰知,在他那小心翼翼地“呵護”下,還是沒了。在那一次次的傷心和絕望里,一張傳單“加盟驛站,0元當老板”從此打動了他的心,最終辭掉了他那忍受了很久的快遞工作。于是,他半信半疑地租了個小區車庫,買了兩個二手貨架。開業的第一個月,他每天所收的包裹平均超過了500單。按照菜鳥2018年宣傳的數據來算,驛站每天500單,一個月能掙1.8萬,這比他當快遞員時的收入多了三倍。可這些背后的原因,還得是如今互聯網電商的爆火了。就在“雙11”“618”等這些購物節,大家都在不同的平臺上買買買……那快遞量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從2016年到2020年,全國的快遞數量從312.8億件漲到了833.6億件,但快遞的單價卻從12.7元降到了10.6元。到了2024年“雙11”期間,也就是10月21日到11月10日,全國的快遞攬收量有120.8億件,投遞量有121.2億件,平均每天要處理5.4億件快遞,最高的時候一天能處理7.29億件,比上一年增長了74%,創下了新的歷史記錄。快遞行業要想在這困境中生存,必須要解決掉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比如快遞員無需再一個個打電話給用戶,只需把包裹送到某個地方,提升派件速度,且用戶下班后也能成功領到包裹。菜鳥這些平臺也就是抓住了這機會,于是打著“每單補貼0.8元”的旗號來吸引大量的創業者加入,說真的,這個補貼可是當時快遞員派費的2.6倍。在當時那種“暴利”的誘惑可真大!創業者只要出點房租、水電費和人工錢,連加盟費都不用交,就能當上“老板”,看著好像賺錢很容易,前景特別好。結果,這種“低投入、高回報”的模式,真的把很多創業者吸引過來了,大家都爭著去干。菜鳥驛站、順豐驛加易、中通兔喜……這些驛站品牌,如同雨后春筍,在全國各地冒了出來。到了2022年底,全國的驛站數量已經超過了17萬家,順豐的送貨點有18萬多個,中通兔喜和圓通的媽媽驛站的門店也都超過了8萬。就這樣,憑借互聯網電商的東風,快遞驛站成為了創業市場的“明星項目”。要是“雙11”這樣的購物節,驛站收入能翻幾倍,月入三萬不再是夢。可事實上,驛站賺錢的秘密并不只是靠每單3毛錢的派費。杭州有個驛站老王卻說到,要是靠這個,早就虧死了。他的驛站看起來每天收600單,但真正賺錢的是幫人代寄茅臺。2020年那年,茅臺在市場上賣得非常火爆,他每瓶收15塊錢的“保價費”,旺季的時候一天能賺好幾萬。《資本論》里說:“當利潤很高時,資本就會不擇手段。”早期靠資本補貼撐起來的繁榮全都是假象。等市場飽和了,成本又越來越高,賺的錢卻越來越少。等資本不再支持了,驛站就從當初的“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說到底,這是因為平臺把“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和風險都推給了創業者個人。022024年3月1日,《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的新規開始實施了。沒想到,這新規竟然成了壓垮快遞驛站的最后一根稻草。快遞小哥們也受不了了,一個個說干就不干。結果,“快遞員得知新規兩天后離職”的話題,沖上了熱搜第一。在這快遞驛站的盛行之際,矛盾卻頻頻爆發。比如說,快遞包裹被踩踏損壞、快遞丟失、服務態度極差、要求送貨被拒等問題頻頻沖上熱搜。更可恨的是,大量快遞包裹還未經消費者同意,就被直接“扔”到驛站,就連“是否到了沒”的信息都沉入“海底”,整得大家怨聲載道。為了解決銷售者、快遞員、驛站之間的核心矛盾,《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推出相關政策,快遞員未經用戶同意,不能擅自把快遞放到驛站。比如說,北京老李的驛站,就是因為一個9塊9的垃圾桶,被罰了3000元。從此之后,很多消費者強烈要求快遞員送貨上門,最終導致了驛站的收件量直線下降到1/3。然而快遞員為了省時省力,驛站為了生存求生。他們不管政策規定,最終被罰得慘目忍睹。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中,2023年全國快遞企業因為違規被罰了1.54個億,相當于每天從驛站老板口袋中掏走42萬。不管違規罰款有多嚴重,但市場競爭依然還是那么激烈。以前一個小區只有一兩家驛站,現在直接上升,有些小區都有七八家。據新聞報道,上海某小區居民不過千余人,短短幾個月內就入駐了4個品牌的快遞柜,還有2家快遞驛站。“僧多粥少”,快遞驛站不斷增加,但快遞量卻不增長,分到的快遞自然就少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報告顯示,2023年快遞行業的“二選一”糾紛直線上升,增加了67%,末端網點成了巨頭們打架的犧牲品。快遞公司為了降低成本,開始打價格戰,派件費從0.5-0.7元降到0.2-0.3元。這價格連成本價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這真的不愧是“神仙打架,凡人受傷”。還有那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更是嚇人:2023年快遞單票收入只有9.56元,比2013年的15.69元少了39%,總部把價格戰的成本全甩給末端。2024年雙十一,成都有個小區掛出橫幅:“拒絕驛站,送貨上門!”淘寶的報告顯示,標注“送貨上門”的商品銷售額比去年漲了48%,而依賴驛站的店鋪退貨率卻高了12個百分點。比如某小區的驛站,日均收件量從600單跌到200單,貨架空蕩蕩的,都能聽見回聲。《烏合之眾》早就說過:“當大家盲目追求幻想的時候,現實就會變成廢墟。”58同城等多平臺數據顯示,2023年四季度“驛站轉讓”的信息量比去年暴漲了213%。“正在急轉,可以上門來面談么?”“全國菜鳥驛站轉讓避坑咨詢”……有北京、廣東、四川、上海等多地區,每個地區同樣都是幾十、上百家菜鳥驛站在急著尋找“接盤俠”。當時我們以為抓住了機會,沒想到,那些暴利早就暗中標好了代價,最后只能拿這幾年的辛苦來抵債。光靠“掃碼搶”和“擺貨架”這種簡單模式,快遞驛站肯定撐不下去。如果行業還想接著發展,就得重新調整利益分配的方式。032025年1月份,北京老李蹲在自家驛站門口,地上扔著七張轉讓廣告。可他心里盤算著,這貨架上只有80個包裹,連每天200塊的房租都不夠付。滿臉憂愁的他,正準備撕下墻上褪色的“月入三萬”標語時,突然從不遠之處傳來,社區劉主任的喊聲:“老李,政府讓你去掛牌子!”有時候,運氣總是在我們最倒霉的時候來敲門。三天后,“社區綜合服務站”的藍牌子,掛上了老李門頭上。國家補貼的文件里,寫得一清二楚,2025年要改造5萬家驛站,每家最高補貼8萬。這政策直接打開了老李的心扉,本來他一直都在愁著下個月的房租的大問題,結果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就連美團優選的團購包裹也堆滿了他的驛站一角。他嘴角微微上翹,露出那久違的笑容,說:“現在快遞收入只占四成,老年餐和代繳水電費才是掙錢的大頭。上個月凈賺了1萬1,比三年前還厲害!”驛站除了國家補貼之外,它還靠“多元化經營”模式來度過難關。菜鳥驛站不僅提供快遞服務,還結合超市、社區團購等多種業務,通過改造后,不少快遞驛站的人流量最高漲到62%。比如說,昆明的謝經思的菜鳥驛站通過“多元化經營”模式的改造,創造了年營收超200萬元的業績。他還說道:“這幾年,快遞的利潤在不斷被壓縮,但是快遞帶來的流量是非常有價值的。”謝經思似乎找到了“流量的密碼”,他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待快遞,比如快遞+商業、快遞+服務,目的就是給社區用戶更好的體驗和價值。還有成都的90后小蘇更絕了,把驛站改成了麻將館。六張桌子塞在貨架中間,取件免費,打麻將每小時收8塊。窮地方也有窮地方的活法,不管歪門邪道,我們總要闖一闖。科技的好處,不是科技人說的算,普通人也是可以沾點光。杭州的老王給驛站裝了三臺菜鳥無人車,政府每單補4毛,平臺再貼3毛。雙十一那天,機器繞開了早高峰堵車,穩穩地送完了200單。老王拍著機器樂呵呵的,投訴率從18%降到了3%。同時,快遞驛站還可以和電商平臺深度合作,搞即時配送、無人配送,開拓新的業務。德魯克說得好:“未來不是等來的,是自己拼出來的。”快遞驛站的未來,或許不再是“躺賺”,而是“拼刺刀”。2025年回頭看,資本造神的時代轟然倒塌,但扎根社區的“老槐樹”,終究在灰燼里長出了新芽。快遞驛站只有不斷探索、創新,才能在這場“生死戰”中脫穎而出。可那快遞行業的數據還揭開了一個真相:“2024年驛站倒閉率降了41%,社區服務型網點存活率83%。”正如被雷劈過的老槐樹,焦黑的樹皮下,總有綠芽死命往外拱。但未來,驛站能否走出困境,還需行業、政策和創業者共同努力。-END-參考資料激流網:《從派送最后一公里到榨取最后一分錢:快遞驛站“永久免費”的背后》B站:《從菜鳥驛站菜鳥到成功,只要堅持!》中國新聞網:《扔驛站,拒上門!誰在讓快遞服務降級?》觀研報告網:《我國快遞驛站行業需求規模持續上升但生存空間被擠壓未來出路在何方?》鳳凰網:《讓溫暖“驛”路同行張掖臨澤這家幸福站24小時不打烊》澎湃新聞:《追夢故事|創業失利負債后,他從快遞小哥做起如今成驛站老板》36Kr·正解局:《小區快遞驛站,怎么開始賣菜了?》物流指南:《2025,快遞驛站還有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