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授: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他是一個文明卻“偽裝”成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
作者: 小趙 2025-07-01 14:17:30
閱讀(11)
教授: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他是一個文明卻“偽裝”成國家2025-07-0111:01·若愚史話一個英國人,竟然比很多中國人更懂中國?2009年,當全世界還在為金融危機焦頭爛額時,一本名為《當中國統治世界》的書橫空出世,瞬間引爆西方輿論。作者是個叫馬丁·雅克的英國學者,書中大膽預言:中國不僅會取代美國成為超級大國,還會將西方置于歷史邊緣。這話在當時聽起來簡直天方夜譚。2009年的中國GDP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誰能想到一個英國人敢做出如此大膽的判斷?但馬丁·雅克不是普通人。他扔出了一個震撼性觀點:中國根本不是一個普通國家,而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這話乍聽有點拗口,但細想想,確實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這個英國人到底什么來頭?說起馬丁·雅克,這人的經歷挺有意思。1945年出生在英國考文垂的馬丁·雅克,從小就不是個"正常"的英國孩子。他的父母都是倫敦大學畢業生,二戰期間加入了英國共產黨。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馬丁·雅克18歲時也加入了英國共產黨,大學期間積極參與學生運動。這個背景很重要。在冷戰最激烈的年代,一個英國青年選擇加入共產黨,說明他從年輕時就對西方主流價值觀保持質疑態度。這種思維方式,為他后來理解中國打下了基礎。馬丁·雅克的學術道路很扎實。他先是在曼徹斯特大學拿到一等榮譽學士學位,然后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之后在布里斯托大學經濟與社會史系擔任講師。真正改變馬丁·雅克人生軌跡的,是1977年的一個決定。
那年,他接手英國共產黨的雜志《今日馬克思主義》,一干就是14年,直到1991年雜志停刊。這段經歷讓他對不同政治制度有了深入思考,也培養了他跳出西方中心主義看問題的能力。離開《今日馬克思主義》后,馬丁·雅克轉入主流媒體,先后在《泰晤士報》《衛報》《新政治家》做專欄作家,還當過《獨立報》副總編輯。豐富的媒體經驗讓他對國際政治有了敏銳嗅覺。關鍵轉折出現在2000年之后。馬丁·雅克開始頻繁訪問亞洲,先后在京都立命館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與中國的深度接觸,讓這個英國學者產生了顛覆性認知:中國的發展模式完全超出了西方的理論框架。2009年《當中國統治世界》問世后,馬丁·雅克一夜成名。但他沒有停下腳步,而是成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客座教授,倫敦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持續深化對中國的研究。馬丁·雅克的觀點為什么值得關注?因為他不是那種坐在辦公室里紙上談兵的學者,而是一個在中國生活過、教學過、深度觀察過的西方知識分子。他對中國的判斷,來自第一手的觀察和思考。更重要的是,馬丁·雅克從來不諱言自己對中國的欣賞。在西方普遍存在"中國威脅論"的背景下,這個英國人堅持認為中國的崛起對世界是好事。他說:"中國為全球現代化提供了多元思路,這是人類的福音。"破解"文明偽裝"的密碼:中國為什么不一樣?馬丁·雅克的這個判斷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基于他對歷史的深度觀察。翻開世界史,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西方那些曾經強大的帝國——拜占庭、奧斯曼、大英帝國,哪個不是興盛一段時間后就永遠消失了?但中國不同。唐宋元明清,一個朝代倒下,另一個朝代馬上接續,而且新統治者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自己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脊艑W家的發現印證了這一點。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從甲骨文到今天的漢字,五千多年一脈相承,這在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馬丁·雅克敏銳地發現,中國人對國家的認同方式跟西方完全不同。西方人認同一個政權,主要看它夠不夠強大、規則合不合理。中國人則不同,認同的標準是這個政權能否代表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展。說白了,中國人心里裝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政府,而是整個文明體系。政權可以更迭,但文明不能斷裂。這就是為什么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不管漢人還是少數民族,都要爭奪中華文明正統地位的根本原因。這種"文明認同"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從幾個層面就能看出來。中華文明的"不倒翁"密碼:為什么能延續五千年?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延續五千年不斷?馬丁·雅克認為,這背后有幾個關鍵因素,正是這些因素讓中國跟西方國家完全不同。最明顯的是思維方式不同。中國人講中庸之道,追求"和而不同",在國際關系上體現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不是策略性選擇,而是文明基因決定的。西方那套"叢林法則",在中華文明這里根本行不通。看看中國的外交歷史就明白了,即便在漢唐盛世,中國也沒有去征服歐洲。鄭和下西洋帶的是絲綢瓷器,不是刀兵鐵甲。教育理念方面更是天壤之別。中國文化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認為孩子天生具有善良本性,通過正確引導就能成才。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響,認為人生而帶有"原罪",需要通過一生的努力來救贖。這種根本性差異決定了兩種文明培養人才的方式完全不同。生活習俗方面,全中國14億人,地域差異巨大,但一到春節,都要回家團圓。這種文化認同感在西方壓根看不到。美國人過圣誕節各過各的,哪有中國人過年這種萬家團圓的壯觀場面?這種基于血緣和文化的認同,構成了中華文明強大的凝聚力。社會結構上的穩定性也不同。中國最小的社會單位是家庭,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關系具有天然的穩定性。西方最小單位是個人,個人主義至上,穩定性要差得多。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西方國家經常出現大規模示威游行,而中國社會總體保持穩定。價值觀念的靈活性更顯著。中國人信神很實用,什么事拜什么神,求的是內心平靜和現實效果。西方人信神很絕對,一神論不容質疑。這種文化包容性和適應性,恰恰是中華文明能夠消化吸收外來文化而不被同化的關鍵。這五個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華文明獨特的"不倒翁"效應。不管外界如何沖擊,這些深層文化密碼始終在發揮作用,確保文明的連續性。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文明優勢越來越在經濟領域顯現出來。經濟數據背后的文明邏輯:為什么資本青睞中國?202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2023年增長5.0%,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30萬億元。這些數字為什么重要?馬丁·雅克早就看出了門道。國際資本最看重的不是短期暴利,而是長期穩定的投資環境。中國恰恰提供了這種難得的穩定性。為什么中國能提供穩定性?因為中國的政治穩定性來源于文明認同,不是來源于某個政黨的支持率變化。只要政權能夠代表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獲得民眾認同就有深厚基礎。這種認同建立在幾千年文化積淀上,不會因為短期政策調整而動搖。對國際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中國不會因為一次選舉就徹底改變政策方向,不會因為政治斗爭就陷入治理癱瘓。這種可預期性,正是資本最需要的投資環境。具體到產業層面,中國制造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這也不是偶然的。中華文明講究"大而全",什么都要有,什么都要會。在西方看來這可能不夠專業化,但在全球供應鏈受沖擊時就顯示出巨大優勢。2020年疫情期間,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靠的就是這種產業體系的韌性。從全球視角看,2024年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30%的份額。這個比例說明什么?說明中國經濟不僅體量大,更在全球經濟穩定中發揮壓艙石作用。這些經濟成就背后,其實反映的是中華文明的獨特發展模式。復興與崛起:兩個詞的深層含義中國人說的是"民族復興",西方人理解的是"中國崛起"。這一字之差,暴露了根本性的認知鴻溝。復興意味著恢復到歷史上應有的地位,是歷史的自然回歸。崛起則暗示從零開始挑戰現有秩序,必然帶來激烈沖突。這種不同認知直接影響對中國發展的判斷。馬丁·雅克在2023年第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上表示,"中國已經伸出手來,希望發展中國家能以多元的方式借鑒自己的現代化經驗"。這正體現了復興邏輯——不是要推翻什么,而是要分享發展成果。從歷史角度看,中華文明從來不靠對外擴張證明強大。漢唐盛世時,中國是世界中心,但沒有去征服其他大陸。這種文明基因決定了中國發展道路必然是和平的。馬丁·雅克的判斷很準確:中國不會因為對外侵略造成自身損失。這不是策略考慮,而是文明特性。中華文明的核心追求是"協和萬邦",尋求的是合作共贏,不是零和博弈。那么,這種文明優勢能持續多久?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能力從何而來?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能力:為什么總能東山再起?中華文明有個獨特本事——即便暫時衰落,也能重新崛起。這種"永續發展"的能力從哪里來?這種能力首先來自文明的內化功能。中華文明有個獨特本事,就是能把外來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佛教從印度傳來,到中國就變成了禪宗等中國化佛教。馬克思主義從歐洲傳來,在中國就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內化能力讓中華文明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始終保持主體性。反觀西方,很多國家接受外來文化后,要么被完全同化,要么產生激烈沖突。中國不會,中國有足夠文化自信去消化、吸收、改造外來文化,最終變成自己文明體系的組成部分。從現實角度看,這種內化能力體現在對新技術、新理念的快速學習和本土化改造上。人工智能、新能源、數字經濟,哪個不是先學習借鑒,然后結合中國實際,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馬丁·雅克認為,如果未來出現超越國家的新型組織形式,中國也能快速適應。為什么?因為中華文明本身不綁定在某種特定政治形式上,而是具有跨越時空的適應性特征。站在2025年回看,這種判斷越來越得到驗證。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都不是傳統地緣政治的產物,而是文明型國家思維的體現。追求的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而是合作共贏的發展。結語回到馬丁·雅克最初的判斷: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這個"偽裝",其實是中華文明為適應現代國際體系做出的形式調整。在以主權國家為基本單位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文明也要以國家形式出現。但本質上,中國承載的是延續五千多年的文明體系。這種文明特性決定了中國的發展邏輯、外交理念、治理方式都有自己特色。不是要推翻現有國際秩序,而是要在現有框架內貢獻文明智慧,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馬丁·雅克說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理解中國是文明型國家。這話說得非常中肯。如果用傳統民族國家框架理解中國,必然產生戰略誤判。只有認識到中國文明型國家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的發展邏輯和未來走向。對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經驗的意義在于證明了發展道路可以多元化,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文明傳統和現實條件,探索適合的發展道路。時間是文明的朋友。越往后看,文明型國家的優勢越明顯。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中華文明的穩定性、包容性、適應性,將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正因為看透了這些規律,馬丁·雅克才會斷言中國的復興是歷史必然。這不是簡單的預測,而是基于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在西方學者中,馬丁·雅克是少數真正理解中國的人。他用自己的學術生涯證明了一點:只有跳出西方中心主義的框架,才能真正看懂中國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文明型國家。參考資料:馬丁·雅克:《當中國統治世界: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中信出版社,2012年中國新聞網:《馬丁·雅克:中國發展模式成就斐然為全球現代化提供多元思路》,2023年9月28日國家統計局:《2024年國民經濟運行主要數據》,2025年1月17日求是網:《從考古看中華文明的連續性》,2025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