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給出最后通牒,必須解決稀土問題,馮德萊恩禍水東引,中方早把話說透經濟
作者: 小趙 2025-07-01 22:51:37
閱讀(47)
給出最后通牒,必須解決稀土問題,馮德萊恩禍水東引,中方早把話說透2025-06-2811:53·妙想解讀據報道,歐洲企業正陷入一場無聲的恐慌中。6月25日,歐盟駐華大使豪爾赫·托萊多公開喊話,請求中國理解歐洲企業的“恐懼和顧慮”,并將稀土磁鐵短缺形容為“非常、非常嚴重”的打擊。他毫不掩飾地給出最后通牒:中方必須在短短一個月內解決對歐稀土出口問題。這看似是一場貿易摩擦的升級,實則暴露了歐盟在全球化博弈中的脆弱與矛盾。托萊多援引數據稱,自2017年以來,中國經濟飆升40%,但歐盟對華出口卻慘跌30%。這種落差,與其說是中國的“不公平”,不如說是西方保護主義自食其果的縮影。稀土短缺已讓歐洲汽車和科技產業嘗到了苦頭。近幾個月,中國稀土磁鐵出口量大幅下滑,全球供應鏈像被掐住了喉嚨。彭博社的數據清晰顯示,出口下降導致生產線受阻,歐洲工廠紛紛告急。想象一下,一輛電動汽車缺了關鍵磁鐵,就像戰士丟了武器——這不是理論風險,而是現實的癱瘓。托萊多坦言,盡管中方承諾加快審批,短缺問題依然無解。這種局面背后,是歐盟過度依賴中國稀土的現實:中國掌控全球80%以上的稀土精煉能力,一旦出口收緊,歐洲便如坐針氈。數據不會說謊: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對歐盟貿易順差激增23%,沖至117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凸顯了雙方經濟實力的不對等。歐盟(資料圖)這一切的導火索,要追溯到今年4月。當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加征畸高關稅時,中方迅速反制,對稀土等關鍵礦產實施出口管制。業內消息透露,中方正建立出口許可制度,這并非“武器化”資源,而是國際通行的自衛手段。特朗普的貿易大棒揮舞下,美西方企業哀嚎“稀土荒”,卻忘了自己先挑起的爭端。歐盟本可成為調解者,卻選擇跟風:2024年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關稅,借口“不公平補貼”,實則筑起貿易壁壘。這種雙重標準令人啼笑皆非——一邊抱怨中國限制出口,一邊用《國際采購工具》封鎖中國醫療器械企業。6月20日,歐盟委員會公然限制中方參與公共采購,商務部發言人24日斥責此舉“嚴重破壞公平競爭”,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國際舞臺上,歐盟的搖擺姿態更顯尷尬。6月16日,G7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故技重施,在特朗普面前喋喋不休,稱中國是“真正的挑戰”,甚至特意帶了一塊磁鐵道具煽風點火。她污蔑中方“武器化”關鍵原材料,試圖將禍水東引。但諷刺的是,G7聲明草案未直接點名中國,暴露了西方陣營的內部分歧。歐盟一直在討好特朗普,求他“別針對歐盟”,同時卻想拉美國對抗中國。這種戰略混亂,無異于走鋼絲——既想借力打力,又怕引火燒身。數據顯示,特朗普上臺后,歐盟對華貿易打壓不斷升級,但結果適得其反:順差擴大證明,中國的產業鏈韌性遠超預期。馮德萊恩(資料圖)面對歐盟的最后通牒,中方的回應堅定而理性。外交部強調,稀土出口管制“符合國際通行做法,非歧視性,不針對特定國家”。商務部則披露,已依法批準部分稀土出口申請,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更關鍵的是,中方始終敞開對話大門。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商務部發言人24日呼吁,雙方應“落實領導人共識,妥善處理摩擦”,穩定企業信心。這種克制背后,是長遠眼光:貿易戰沒有贏家,合作才是解藥。中方不煽動對抗,而是用行動證明,公平規則比單邊恫嚇更有效。隨著下個月歐盟高層訪華計劃的推進,緊張局勢或將迎來轉折點。托萊多透露,馮德萊恩和科斯塔將赴華商談,這可能是避免全面沖突的關鍵窗口。中方已釋放善意,但歐盟若繼續“一意孤行”,只會加劇自身困境。歷史教訓鮮明:2017年至今,歐盟對華出口下滑30%,而中國增長40%,說明保護主義終將反噬。稀土問題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考驗智慧的合作課題——中方已鋪好談判桌,歐盟是選擇對話還是對抗,決定權在自己手中。歐盟(資料圖)最終,這場稀土風波揭示了更深層的真相:在特朗普的貿易戰陰影下,歐盟的恐懼源于自身短板,而非中國“威脅”。中方斷然反擊,切斷了西方轉嫁危機的后路,迫使歐盟直面現實。未來一個月,如果歐盟放下偏見,真正擁抱公平競爭,稀土荒或許能化為合作契機;反之,固執己見只會讓歐洲企業繼續“哀嚎”。全球化時代,壁壘越高,摔得越重——這不僅是經濟規律,更是歷史給西方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