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這是電影《惡意》里的一句臺詞,雖然是臺詞,但是卻真實地反映了自媒體時代絕大多數人的價值觀。然而比臺詞更直擊人心的,是電影的劇情,影片中的很多橋段,都有種針砭時弊的犀利感,讓人看完不寒而栗,也不禁反思:在這場流量的狂歡中,我們每個人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故事始于一場雨夜中的墜樓慘案,抗癌網紅小女孩靜靜和護士李悅從醫院天臺雙雙墜樓。
墜樓案迅速點燃網絡,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人人都在發表自己對該案件的看法,卻不知,指尖的一點力量,正在醞釀一場兇猛的網絡風暴。
靜靜的母親尤茜指控李悅是兇手,堅稱親眼看見她將女兒推下高樓。對于尤茜的指控,本該是先取證再發布,然而自媒體們為了搶奪流量,根本顧不上去驗證消息的真實與否,立馬將尤茜的言論發布到網上,直接把李悅推向輿論風暴的中心。
消息一出,網友們立馬義憤填膺,紛紛把矛頭對準李悅。然而此時的李悅正躺在手術室搶救,于是滿腔憤怒無法發泄的網友,立馬想到可以通過扒她的個人隱私傾瀉怒火。
就這樣,她的社交賬號、私人照片、日常分享都被公之于眾,供人品頭論足。而網友們也僅僅靠幾張抽煙、喝酒、跳舞的照片,就給李悅判了“刑”,定了性,覺得她肯定是一個不知檢點的壞女孩。為了將這場輿論狂歡進行到底,更有人惡意剪裁李悅的照片,看圖編話,造黃謠。在警方還沒調查清楚,法院還沒給李悅定罪之前,網友們已經判處了李悅“社會性死亡”。然而這樣的故事卻在現實生活中頻頻上演。大家還記得“因染粉色頭發而被網暴”的女孩嗎?她只是想拍一段自己給病床上的爺爺報喜說自己保研成功的視頻,沒想到一頭粉色頭發卻引發了網友們心中的惡意。不僅被人肉開盒,甚至被蕩婦羞辱,最終釀成悲劇。
電影里李悅的遭遇,不正是染發女孩的寫照嗎?可笑的是,事情最后反轉了,但是沒有人對李悅曾經遭受的網暴負責,自媒體繼續追逐下一個熱點,讓李悅謝幕,繼續將尤茜打造成“惡母”,進行第二波的流量收割,網友們只有一句輕飄飄地“我為自己曾罵過李悅道歉”,然后就一窩蜂地涌向了下一個輿論風暴的風眼,繼續對尤茜口誅筆伐,完全忘記了自己剛剛冤枉過一個無辜女孩的事情。而在對尤茜的網暴中,同樣的戲碼再度上演,瘋狂的侮辱謾罵,完全忘記了尤茜其實也是墜樓事件的受害者,她是一名剛剛失去了女兒,正在承受白發人送黑發人之痛的可憐的母親。
最終尤茜不堪網絡輿論的重壓,站上了天臺,想要用自己的生命表達對這個扭曲的社會的反抗。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又想起了武漢媽媽跳樓事件,同樣是痛失孩子的母親,同樣是被網絡輿論逼到走投無路。以前我們都說帶有惡意的筆是刀,實際上網友指尖的鍵盤又何嘗不是殺人的刀呢?然而最諷刺的是,經歷了李悅、尤茜的事件后,葉攀也成了流量的犧牲品。
三個被網絡暴力裹挾的人,就是當下網絡環境的縮影,在流量的驅使下,真相不再重要,吸引眼球、收割熱度才是王道。電影中那句“誰還在乎真相,流量就是錢”,直白又扎心,揭露了流量時代媒體的丑陋嘴臉,也讓大家通過電影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我在觀影過程中就在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像電影里的網友一樣,那么的不理智、感情用事,被媒體牽著鼻子走。
結論令人羞愧,雖然沒有什么壞心,但是我確實干過類似的事情。最后,必須夸一夸電影里的演員們,真的是全員演技在線,張小斐、梅婷、李庚希都貢獻了非常精彩的表演。
張小斐飾演的正義的媒體人讓人看到了媒體行業還有希望;梅婷飾演的母親讓人感同身受,和她同悲同喜;李庚希靠演技隱藏了自己的身份,在電影結局帶給觀眾超大的反轉。這些演員靠演技撐起了一出又懸疑又有深度的好戲。
強烈推薦大家走進電影院觀看《惡意》,這部電影會讓你對這個流量為王的世界有全新的認識。
希望所有人看完后,都能努力成為不被“惡意”裹挾的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