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天義:千古傳頌武則天,眾說紛紜無字碑唐高宗
作者: 小王 2025-06-27 13:20:15
閱讀(77)
天義:千古傳頌武則天,眾說紛紜無字碑2025-06-2709:02·8854690142176碧溪文/任天義:千古傳頌武則天,眾說紛紜無字碑碑峙乾陵,云鎖梁山,霧漫帝鄉。望九龍蟠頂,鱗紋浸露;雙碑并立,字影凝霜。述圣銘功,空碑留白,盡把滄桑納寸方。千年過,任風雕雨蝕,不改軒昂。當年鳳翥龍翔,笑破了、人間規與常。記改唐為周,曌光垂野;臨朝稱制,鐵腕安邦。
開科取士,寒門有路;勸農興業,倉廩盈倉。卻也因、權謀兼酷吏,惹得評章。今來獨倚斜陽,嘆青史、從來多熱腸。算功高可載,何須字滿;毀譽何妨,自讓心涼。是非成敗,皆歸塵土,唯有豐碑立大荒。抬眼處,看碑前客,依舊評量。歷經千年風雨,乾陵無字碑依然靜靜矗立,它見證了王朝的興衰更替,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傳說。每一個走近它的人,都能從這塊沒有文字的石碑上,看到不同的歷史畫面,得出不同的歷史感悟。它就像是一部永遠解讀不完的歷史巨著,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尋、去思考武則天的傳奇人生與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一、乾陵:歷史長河中的獨特坐標乾陵位于距離陜西西安80多公里處,是西安周邊眾多漢唐皇陵中唯一的5A級景區。它坐落在渭北高原的梁山上,以山為陵,氣勢恢宏,陵區規模宏大,建筑眾多,彰顯著大唐王朝的雄渾氣魄。這座陵墓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中國古代帝陵規制中極為特殊——它不僅是夫妻合葬墓,更是兩位皇帝的合葬之處,這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上堪稱絕無僅有。陵區內,除了主墓之外,陪葬墓中的墓室壁畫同樣出彩,生動展現了唐代的社會風貌與藝術水準。然而,在眾多古跡之中,最令世人矚目的,當屬那矗立千年、神秘莫測的無字碑,它與述圣紀碑遙相呼應,共同成為乾陵石刻之首,吸引著無數游客與學者慕名而來。二、無字碑:精美的藝術巨制無字碑由一整塊完整的巨石雕琢而成,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達近百噸,從體量上堪稱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制。碑首兩側各雕刻有四條相互纏繞的螭龍垂掛,八條螭龍巧妙盤繞,鱗甲分明,筋骨畢現,靜中含動,仿佛下一秒便要破壁而出。碑的兩側各刻有一幅長達4米有余的“升龍圖”,線條流暢,龍姿矯健,經專家考證,這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線刻龍紋圖之一。碑底座的正面線刻“獅馬圖”等紋飾圖案,雕刻細膩,栩栩如生,盡顯唐代高超的石刻藝術。無字碑初立時未刻一字,直至宋以后,才陸續有文人墨客在其上篆刻詩文,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其中,碑正陽鐫刻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契丹文字,詳細記錄了金代重修乾陵陵園的情況,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也讓無字碑成為探究古代文字與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三、無字碑誕生的時代風云武則天所處的時代,是李唐王朝劇烈變革的時期。初唐時期,盡管女性地位相對較高,但男權社會的基本格局依然穩固。然而,武則天憑借著卓越的政治才能與過人的膽識,從唐太宗的才人,到唐高宗的昭儀、皇后,逐步走向權力巔峰。她在高宗患病期間開始處理朝政,展現出遠超常人的政治智慧與手段。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建立武周政權,打破了傳統的封建統治秩序,這一前所未有的舉動,徹底改變了唐朝的政治走向,也為無字碑的誕生埋下了時代伏筆。在武周政權建立前后,唐朝內部圍繞著權力歸屬、政治制度、統治階層利益等方面產生了諸多矛盾。李唐宗室對武周政權的建立極為不滿,他們認為武氏篡奪了李唐江山,因此暗中積蓄力量,伺機反抗;朝中部分大臣依舊心念李唐,對武則天的統治陽奉陰違;而武則天重用的酷吏集團與傳統士族官僚集團之間,也因權力爭奪矛盾重重。這種復雜動蕩的政治局勢,使得武則天的統治充滿爭議,也讓為其身后所立的無字碑,從一開始便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四、武則天的功過是非(一)政治功績武則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具政治魄力的女性統治者之一。她大力推行科舉制度改革,開創殿試和武舉,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上升通道,打破了魏晉以來關隴集團對朝廷要職的壟斷,選拔出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官員,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這些人才不僅在她執政期間發揮重要作用,更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礎。在治國理政上,她重視農業生產,推行一系列鼓勵農桑的政策,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使得當時的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人口數量穩步增長,百姓生活相對安定。(二)統治爭議然而,武則天的統治手段也充滿爭議。為鞏固權力,她鼓勵告密,制造了銅匭,允許天下人告密,并給予告密者豐厚獎賞,同時重用酷吏來俊臣、周興等人。這些酷吏濫用刑罰,大興冤獄,制造了無數慘案,使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政治氣氛緊張壓抑。在對待李唐宗室方面,她毫不留情,利用“李真父子謀反”案等,大肆誅殺唐高祖、唐太宗的子孫,李唐王朝近300年,宗室非正常死亡113人,其中近70人死于武則天統治時期,幾乎將李唐宗室屠戮殆盡。此外,她為了權力,不惜犧牲親情,殺害尚在襁褓中的女兒以構陷王皇后,逼死長子李弘、次子李賢,廢黜三子李顯,四子李旦也在其威壓下惶惶不可終日。五、無字碑的誕生:唐朝內部的矛盾與糾結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李顯在張柬之等大臣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復辟唐朝。武則天去世后,按照她的遺愿,與唐高宗合葬于乾陵。而在為武則天立碑時,唐朝內部陷入了巨大的矛盾與糾結之中。從李顯個人情感來看,他對母親武則天有著復雜的情感。一方面,武則天給予了他生命,也曾將他立為太子、扶上皇位;但另一方面,武則天又多次將他廢黜、流放,讓他歷經磨難,甚至逼他親手處死自己的子女。在這種愛恨交織的情感下,李顯不知該如何在碑文中評價母親。從朝廷政治角度出發,支持李唐復辟的勢力,對武則天的武周政權始終存在抵觸情緒,他們認為武則天篡唐自立,功不抵過;而武則天執政時期的部分舊臣,又強調武則天的治國功績,認為應在碑文中給予肯定。在這種分歧下,立碑者最終選擇不刻一字,讓這塊無字碑成為了當時復雜政治矛盾與各方利益博弈下的特殊產物。六、千年評說:無字碑的傳說與解讀(一)民間傳說關于無字碑,民間流傳著諸多傳說。其一,“功德無量說”,傳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勞太大,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世間文字無法完整表述她的功績,因此立無字碑以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其二,“罪孽深重說”,有人認為武則天在位期間殺戮過重,尤其是對李唐宗室和反對她的大臣手段殘忍,她自己也深知罪孽深重,故而不寫碑文;其三,“自知之明說”,這種觀點認為武則天是個極具智慧且有自知之明的人,她明白自己一生功過參半,是非功過難以定論,索性不刻碑文,將評判權交給后人。(二)后世學者解讀隨著歷史的發展,后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無字碑進行了解讀。從政治角度,有學者認為無字碑反映了唐朝當時政治局勢的微妙,是各方政治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從文化角度,部分學者指出,這種留白的方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哲學思想,讓無字碑更具文化韻味與想象空間;還有學者從歷史書寫的角度分析,認為無字碑打破了傳統樹碑立傳歌功頌德的模式,是對歷史評價方式的一種大膽創新。乙巳年仲夏創作乾縣家中作者簡介任天義:筆名,碧溪。1956年生,陜西乾縣人,大學文化,中華全國新聞文化研究會研究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曾陜西日報特約記者、評報員,咸陽日報.周末刋責任編輯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華第六屆征文獲金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受到國家領導接見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國古樹公園征文中獲散文三等獎,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屆“風雅古韻懷”大賽中獲大獎。創作獲國家北京有關部門和省市獎5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