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中國的錢不打算還了?中國撤走重要籌碼,再次擊中美國要害政治
作者: 小周 2025-07-01 03:21:17
閱讀(7)
錢不打算還了?中國撤走重要籌碼,再次擊中美國要害2025-06-3018:52·人文社文|人文社編輯|人文社?——【引言】——?這段時間,一條看似普通的金融新聞,引發了全球市場的震蕩。美國財政部在5月中旬披露,到2025年3月,中國大幅減持189億美元的美債,持倉直接降到了7654億美元。這還沒完,原本穩居第二大美債持有國的中國,位置也被英國擠了下來。有些人看到這個消息可能會覺得沒什么,就是數字在變而已。但在金融圈子里,這件事的分量不亞于一塊巨石砸進湖里,砸出了不小的浪花。美債不是別的,是美國的“命根子”,我們作為長期大買家,這時候突然抽手,實在是耐人尋味。背后是什么動機?美國又慌不慌?難道欠中國的錢不準備還了?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分析一下。一場“抽身”行動,醞釀了兩年多其實,細心點的會發現,中國這不是頭一次減持美債。從2022年起,中國手里的美債就一直低于1萬億美元,一路往下走。到現在為止,已經是連續三年“縮水”了。這回一下子減持189億美元,雖說表面是“調整配置”,但時機、幅度、節奏都讓人覺得這是在傳遞信號。但要說只是中國在減,那倒也不是,日本雖然還保持著第一的位置,但也在慢慢往下撤。比利時、新加坡這些國家的美債持倉也開始波動,越來越多國家不再把“買美債”當成慣性動作了。過去幾十年,美國國債就像一張“超級信用卡”,全球各國把錢借給它,它就靠這筆“外債”去支撐全球布局。可問題來了,美國這張卡,已經快刷爆了。美國債臺高筑,連“利息”都快還不起有句老話叫“債多不愁”,但那是老賴的邏輯,美國的債,是真的多。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截至2025年初,美國總國債已經突破36.2萬億美元。這可不是一個天文數字那么簡單,它幾乎已經到了“拖垮國家財政”的邊緣。按照國際標準,一個國家債務占GDP的比重不應超過60%,超過這條線,就意味著償還壓力太大,有違約風險。而美國,輕松超過120%。說白了,這已經不是借錢花的水平了,而是拿未來好幾代人的稅收去填今天的窟窿。更嚴重的是,高額債務帶來的“利息支出”正迅速吞噬美國財政的可用空間。2024年,美國財政支出的利息部分高達8820億美元,比整個國防開支還高,2025年預估會接近9520億美元。就這么個局面,美國還打算裝作淡定,好像什么事情都沒有。有學者居然還跳出來說,“美國是永續實體,債務沒必要還清。”你要聽著不認真,還真以為這是理論探討。但熟悉美國玩法的人都知道,這種“甩鍋式”的說辭,多半是有官方背景的輿論試水。換句話說,美國可能已經在試探,一旦賴賬,世界能不能接受?為什么抽身?理由不止一個站在中國的角度,不減都說不過去。這兩年,美國在關稅、芯片、制裁、臺海等問題上輪番發難,表面說是“去風險”,實則是赤裸裸的打壓。美國動不動掀桌子,指著我們鼻子罵,反過來還要中國去當債主,天下哪有這么占便宜的好事。美債減持,既是防風險的自然選擇,也是戰略反制的合理動作。首先中國現在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但一直以來對美元資產依賴太高。美元雖然是全球通用貨幣,但它的發行機制、利率政策、政治干預都不受其他國家控制。在當前地緣政治高度不確定的背景下,持有太多美債,就等于把命門交出去。為了增強主動權,中國這幾年在干兩件事,一是買黃金,二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到2024年,中國央行增持黃金182噸,黃金儲備超過2300噸,位列全球前五。黃金的好處很簡單,誰都賴不了賬。再就是CIPS跨境支付系統,這是我們自己的“結算通道”,不走SWIFT那一套,安全、穩定,不怕被卡脖子。最關鍵的是,減持美債本身也是對美國加征關稅的回應,美國拿貿易搞事,那我們就拿金融還招。影響美債市場收益率,讓美國財政部融資成本上升,這可比打嘴仗來得實在。你要知道,美國財政部每年要拍賣幾萬億美元國債,如果大買家不愿出價,那利率就得往上抬,抬高了之后,美聯儲的控通脹策略也會跟著亂套。這就像打牌,中國不跟你吵,而是悄悄抽走一張你的底牌,讓你出牌的時候忽然發現不對勁。英國“接班”不是轉折,而是過渡這回中國減持后,英國一躍成為第二大美債持有國。有人可能會覺得,英國愿意接手,是對美國的一種支持。但這理解有點太“天真”,英國這波增持很可能只是短期套利行為。要知道,當前美債利率又高、又穩、又能鎖定收益,對一些需要資金保值的資本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中長期來看,英國可沒那個財力去接盤太久。一旦美聯儲轉向降息,這部分資金也許轉眼就走,壓根撐不起長期需求。這場美債的“大逃殺”,才剛開始。不過就在中國減持美債這事被媒體熱議時,特朗普的聲音又出現了。他公開表示愿意訪問中國,稱“中美關系很重要”。話說得輕巧,但誰不知道,這位老兄當年可是關稅戰的始作俑者。過去幾年,特朗普上臺后對中國出口商品大幅加稅,想用關稅逼中國妥協,增加美國產品進口。結果不但目標沒實現,還把美國的通脹搞得一塌糊涂。商品漲價、企業倒閉、老百姓日子難過,最后還是美國自己吞下了苦果。如今,他急著說要“修復關系”,背后的算盤大家也能看穿,美債壓力太大,美聯儲降不了息,而通脹又壓不住。想降息,就得壓住通脹,想壓住通脹,就得增加商品供給,想增加供給,就得放開進口。這一環扣一環,繞了一圈,又得指望中國。更麻煩的是,除了英國愿意配合,其他盟友一個比一個硬。
歐盟、印度、日本、韓國、墨西哥全都不愿和美國簽不平等協議。而這些國家看中國怎么做,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他們的策略。如果中國“頂住”,他們就有理由不妥協,如果中國“松口”,他們也許就得重新評估。所以說,特朗普這次的“愿訪”,不是客套,而是實在扛不住了。直擊美國“要害”,科技夢成空談除了金融,中國還在稀土出口上握有重錘,實際上,中國早就開始限制關鍵稀土材料的出口。美方這才發現,原來自己那些高精尖科技產業,居然這么依賴中國。稀土這種東西,聽著不起眼,卻是手機、軍用雷達、電動汽車、電磁武器的關鍵原料。沒有稀土,美國很多產業就是空中樓閣。《南華早報》報道,美國多家科技企業因為稀土斷供陷入停擺,甚至連轉移到拉美、非洲設廠都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核心材料還是得從中國來。光是看這點,美國也得收起一點傲氣,哪怕嘴上不說,行動上也不得不低頭。結語這次中國減持美債,看似金融操作,實則是一場戰略級別的“抽手”。不再被動做大買家,不再捧著美國信用體系的“金飯碗”,而是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中國已經不打算繼續為美國的“過度消費”買單了。當一個國家敢于在關鍵問題上抽身,敢于在全球博弈中亮出底線,不只是維護自身安全,更是在重新定義游戲規則。這不是攤牌,而是重新洗牌。參考資料:觀察者網——中國連續兩個月減持美債,持倉創16年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