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真實——《藏海傳》主角藏海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蒯祥
作者: 小周 2025-06-30 08:16:54
閱讀(98)
真實——《藏海傳》主角藏海的歷史原型竟然是他?2025-06-2822:06·大力侃歷史最近有部古裝劇火得一塌糊涂,喚作《藏海傳》。一開播就沖上熱搜,不僅國內觀眾看得入迷,連海外平臺都被它刷屏了。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劇到底講了啥,背后又藏著哪些真實的歷史人物。《藏海傳》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大雍國,但你要是仔細看,會發現滿滿的明朝影子。主角藏海,原名叫蒯稚奴,是欽天監監正蒯鐸的兒子。欽天監,我們以前也介紹過,乃古代負責天文觀測、歷法制定、擇日選吉的官方機構,相當于現代的“國家天文臺+氣象局+歷法局”,同時承擔為皇家祭祀、遷都、婚喪等重大事件,有“測天意、定吉兇”的政治職能。監正是欽天監最高長官(正五品),掌管全監事務,既負責天文數據觀測、歷法編纂,也參與皇家風水堪輿、重大儀式擇日。相當于現代國家級天文臺臺長兼國家氣象局局長,同時帶有“帝王天象顧問”御用陰陽的政治角色。原本好好的日子,不知怎么滴,突然一夜之間全家被滅門,只有蒯稚奴一個人逃了出來。這血海深仇,擱誰身上都咽不下這口氣。蒯稚奴可不是個簡單的孩子。他沒有急著報仇,而是隱姓埋名,用了整整十年時間學習營造技藝和縱橫之術。這十年,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他自己知道。十年后,他化名“藏海”回到京城,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
回到京城的他,沒有直接去找仇人拼命。他知道,光靠武力是不夠的,他得用腦子。他先是接近仇人平津侯,憑借自己高超的建筑技藝,幫平津侯解決了帝后合葬的難題,一下子就贏得了平津侯的信任。要知道,咱們現代利用防水卷材、防水涂料、注漿堵漏等工藝,再加上先進工具絕對可以快速精準解決滲水問題,可古代哪行?缺乏現代防水黑科技的古人,只能用糯米灰漿(糯米汁混合石灰、砂土)夯筑墓壁,或在墓室底部鋪設陶質排水管,但面對山體裂隙水或地下水位上升時,這些方法往往力不從心。清東陵慈禧陵重修時,工匠曾用“三合土”(石灰、黏土、細沙)反復碾壓墓室,但30年后仍出現滲水。這部劇既然背景為明朝,明朝皇陵問題更大,選址講究“背山面水”是不可動搖的鐵律,但問題,近水區域又易遭滲透,不可調和的。像歷史上有名的永樂帝就是既要還要,為讓長陵“藏風聚氣”,不管不顧選在昌平黃土山(后改名天壽山),卻因地下水脈復雜,不得不讓工匠以“龜背紋”磚石鋪設地宮地面,利用坡度引導滲水至暗溝。這種“以形化水”的設計,實則是風水理論與工程實踐的無奈妥協。你想想,劇中。他能徹底幫著能解決皇家陵墓的滲水問題,這得有多厲害啊。而這個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話有一點,就是——劇中平津侯代表的勛貴集團與內閣首輔石懷山的黨爭,也是暗合明代“閣部之爭”的權力格局。簡單說,閣部之爭指內閣(掌票擬權)與六部(掌行政權)圍繞決策權、人事權的長期博弈,內閣首輔權重時可壓制六部,但六部常以“部權”抗衡,本質是皇權主導下中樞機構的權力制衡。而藏海通過“龜蛇相交”青銅像破解建筑困局的情節,也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既來源于一會講到的歷史原型在昆明城選址的傳說,也巧妙融入了明代盛行的風水玄術文化,讓虛構劇情充滿歷史真實感。就這樣,藏海一步一步進入朝堂,成為了新一任的欽天監監正。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要對付平津侯,還要面對朝堂上的各種陰謀詭計。但藏海聰明啊,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把當年滅門的真相一點點揭露出來,讓平津侯和其他兇案黨羽都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你可能會問,你一直說藏海這個角色絕非虛構,有歷史原型,那是誰啊?主要有明朝的兩位真實人物——分別為蒯祥和吳中。蒯祥,蘇州人,“香山幫”的代表人物之一”。香山幫不是黑社會,乃是明清時期以蘇州香山為中心的建筑工匠群體,擅長古典園林、官宅民居的營造,尤其精于假山堆疊、磚木雕刻和蘇派建筑形制。到現在,香山幫的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你看,蒯祥他和藏海同姓,一樣是少年天才。19歲的時候,歷史上的蒯祥就參與了故宮的建造,負責承天門(今天安門)的設計施工。后來,他還建造了十三陵中的長,就是前頭提到的朱棣的那座,以及另外獻、景、裕共四陵,被世人稱贊為“蒯魯班”。這名號可不是一般人起的,據說他能夠雙手握筆,同時在一根柱子上繪龍,畫完之后合起來,兩條龍就像一條一樣。他主持設計的承天門,不用一釘一鉚,全靠卯榫結構拼接,設計完美、氣勢非凡。明成祖朱棣看了都贊不絕口,稱他為“蒯魯班”,從此,名揚天下。除了蒯祥,藏海的原型還包括永樂至英宗朱祁鎮正統年間的工部尚書吳中。工部尚書是明代六部之一工部的最高長官(正二品),掌管全國工程建設、水利交通、屯田冶煉、官營手工業等事務,相當于現代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兼水利部部長、交通運輸部部長。但他可不僅僅管理政務坐坐辦公室批批文件,可是能親自上工地畫圖紙掄大錘的大工匠,他曾主持修建了北京紫禁城、明十三陵中的三座皇陵,以及北京城的九大城門。他在野史中被記載“不恤工匠,湛于聲色”,有點負面,曾兩次政治斗爭入獄又東山再起,這種復雜的性格和藏海的權謀形象很相似。劇中藏海參與皇陵設計與京城營造的情節,確實是直接參考了剛提到吳中主持修建紫禁城和明十三陵的歷史事件。比如,劇中帝陵滲水危機可能影射明陵建筑中的技術挑戰。此外,吳中學習陰陽術的傳說也被融入劇情,如藏海精通風水堪輿、以“龜蛇相交”破解建筑難題等。古人就迷信這個,風水堪輿中的“龜蛇相交”源于玄武四象理論,龜象征穩固長壽,蛇代表靈動智慧,二者結合形成陰陽平衡的氣場。在建筑中,這一格局常被用于化解地形缺陷或強化風水氣場。例如,紫禁城以景山為龜身、金水河為蛇身,形成“龜蛇相交”的守護格局,北門“玄武門”及欽安殿的玄武神像進一步強化鎮宅之力。明代工部尚書吳中(藏海原型)在規劃昆明城時,以龜形城池應對長蟲山的蜿蜒走勢,通過城門方位調整和水系設計,使龜蛇之勢相互制衡,既克制煞氣又激活龍脈能量,解決了城墻屢建屢塌的難題。這種布局不僅符合《葬書》“得水藏風”的原則,更通過象征物(如龜蛇雕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實現建筑與天地之氣的和諧共生。最后,稍微再補充一點點,《藏海傳》的高明之處,在于用“架空歷史”的殼子裝真實的明朝靈魂。像劇中官員的補服紋樣——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正是明代官服“補子”制度的復刻;朝堂議事時,大臣們手持牙笏、按品級站位,還原了《大明會典》記載的朝會禮儀;就連主角使用的堪輿羅盤,也是參照明代《永樂大典》中的“九宮八卦圖”設計,羅盤上的“二十四山向”分金法,小說胡八一常用的,正是吳中當年規劃北京城時的慣用手法。更巧妙的是對明代特務機構的改編。劇中“神木司”雖為虛構,但巫馬南聲從錦衣衛調任該機構,暗合了明朝錦衣衛“巡查緝捕”的職能——歷史上,錦衣衛指揮使陸炳就曾兼管東廠,這種跨機構調任在劇中被藝術化為“情報系統的權力暗戰”。而藏海通過修復皇宮建筑接近權力核心的設定,實則借鑒了蒯祥因修建承天門受賞、吳中因主持皇陵工程晉爵的真實經歷,讓“匠人治國”的傳奇更具歷史說服力。編劇一定是個大大的明粉!